首页 > 方案案例 > 正文

eHR选型六步选出最适合的

2008-04-02 10:56:54  来源:IT168

摘要: HR软件这两年的市场规模发展比较快。2006年中国的HR软件市场规模大概是4亿元人民币左右。市场这么红火,但更重要的,人力资源管理软件带给企业的意义是什么呢?
关键词: HR 人力资源管理

   HR软件这两年的市场规模发展比较快。2006年中国的HR软件市场规模大概是4亿元人民币左右。市场这么红火,但更重要的,人力资源管理软件带给企业的意义是什么呢?
    eHR为何而来?带来了什么?
    人力资源信息化的驱动力在各个企业各有不同。有的是在管理复杂度比较高的情况下,希望简化管理。第二个驱动力是企业对管理提出的更高要求——从过去的以结构为导向的粗放式管理向结构和过程并重精细化管理的过程中,需要信息化软件来帮助进行过程管理和优化。第三个驱动因素是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建设上进行优化完善之后,需要借助信息化平台把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的成果落地,让它可以执行实施,那么eHR软件正好是这样一个帮助企业将人力资源管理的流程固化和优化的平台。有的集团企业会涉及到一体化和集中化的管理;过去这种分散的管理使得集团企业在管控手段和管控力度上比较缺乏,而现在要进行集中化、集团化管理,那么一整套集团版的信息化系统就必然包括eHR系统,以保证人力资源管理的集中化和一体化。    
    还有一些企业在实施国际化的战略,在国际化的进程中,这样的企业需要对海外机构的人力资源进行整合和输出,也需要借助eHR这样一个信息化的人力资源管理平台来进行支撑。最后一个驱动因素就是我国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在过去很长时间都是一种定性的管理模式,但这种模式对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的优化和完善存在一些稚拙之处;因为定性的管理很难准确定位,如果管理过程中出现了问题,却无法知道原因到底是什么。    
    借助eHR系统还有一个比较重要的作用,就是可以通过建立人力资源的决策分析模型,来实现人力资源管理的量化管理。量化管理可以帮助人力资源实现用数据说话,基于事实来决策。
    人力资源管理软件的价值首先在于能提高效率,然后可以解放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者的生产力,富余出时间和精力去考虑更高层面的问题。   
    第二,精细化管理过程中,HR软件可以实现对人力资源管理过程历史信息的记录和跟踪。第三,HR软件可以对人力资源管理的流程进行固化和优化,让人力资源管理体系能够落地执行。第四,集团企业现在的管理理念非常强调全面人力资源管理模式,也就是全员参与人力资源管理的一个模式;而借助EHR系统,就可以把人力资源管理的流程,从过去在人力资源部门封闭的一种状态突破到企业的各个角落里去,让决策层领导、执行经理、员工和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管理人员共同参与人力资源管理活动的模式。
     eHR选对象 选你适合的
    企业认为自己已经很需要人力资源管理软件的时候,最重要一步就是要确定自己的需求,然后进行软件的选型。供应人力资源管理软件产品的厂商很多,价位、提供的服务也各不相同,因此选型时,适合的才是最好的。
    企业选一个EHR产品就跟找对象一样,首先要从自身规模、类型、能够投入的预算以及自身的管理成熟度上,仔细分析考量自身的状态和特性,然后到市场上去寻找跟自身需求比较匹配的供应商。HR软件供应商中,有一些的产品比较适合于集团化管控模式,另外一些适合于单组织企业运转的公司版或者企业版的平台,所以先定位好自己的企业类型,再选型就有的放矢。   
    从类型上来讲,银行业、电信业等都属于服务性行业,对于人力资源和人才的管理要求相对比较高。因此选软件时就要看它在人才管理方面的功能是不是做得比较先进。制造业企业需求特点跟服务业有很多区别,比如它会重视排班管理、时间管理,而有的产品就恰恰专门做劳动力管理,就比较适合于制造型企业的流程管理。 
    从投资上划分,国内的软件供应商已经慢慢分成几个层次,有面向高端的,中高端的和中低端的,产品的费用也定位分明,企业可以根据自己的预算来选择不同价格的产品。   
    人们找对象的时候要考察两个人的思想和理念是不是匹配,在精神层面能否交流。同理,如果企业的管理水平还只只停留在人事管理阶段,那一个人力资源信息管理系统就够用了,能解决数对人头、发准钱等基本问题。
    如果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已经达到以业务为主导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就需要找一套HR、MS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可以解决人力资源部门内部的业务管理问题。
    而如果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已经到了全面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或者说以能力为导向的人力资本管理模式,那么选软件时要注重软件的高级功能,比如说能力数字模型、职业生涯规划这样的线索在系统里面是不是清晰。


第三十五届CIO班招生
国际CIO认证培训
首席数据官(CDO)认证培训
责编:

免责声明:本网站(http://www.ciotimes.com/)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媒体供稿和第三方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
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仅限文字、图片、LOGO、音频、视频、软件、程序等)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请及时通知本站,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