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方案案例 > 正文

谁开启了协同领域的潘多拉盒子?

2010-01-12 08:34:12  来源:畅享网

摘要:似乎一夜之间,“协同”的口号和呼声就传遍了整个市场,到如今这个概念仍是炙手可热。站在“协同”这面旗下的队伍阵容也越来越壮大了。
关键词: 协同 Web2.0

  在国内的软件市场上,“协同”一直是一个举足轻重的概念,这个概念到底是谁在什么时候提出的,基本无从考证了。似乎一夜之间,“协同”的口号和呼声就传遍了整个市场,到如今这个概念仍是炙手可热。站在“协同”这面旗下的队伍阵容也越来越壮大了,不仅有IBM、微软这样的老牌大腕,也不乏金和软件、泛微、蓝凌软件和源天软件等后起新秀,办公软件、即时通信、SCM、PLM等各领域及其产品莫不“协同”起来。随着3G牌照的发放、云计算的泛热,2010的协同领域也必定有着独特的发展趋势。

  协同应用平台化和架构化 全面进入Web2.0时代

  IBM大中华区软件集团Lotus品牌市场经理李杰认为协同工作新的趋势是以社区为中心,或者说是以社群为中心。而推动协同工作新趋势的就是Web2.0。IBM Lotus Notes/Domino8.0的产品上面增加了许多新的组件,就是对Web2.0技术以及它背后代表的协作方式做了最好的回应。

  泛微软件的王晨志认为:明年2010年协同技术会一直往SOA的理念--开放性、集成性方面去突破。未来的协同软件,需要大用户量、大并发量的系统,并且个性化的交互,这就需要云计算和Web2.0技术。

  用友致远常务副总经理张屹表示:协同应用经过几年的沉淀,新客户不断增加,老客户协同应用不断深化,从单纯的组织管理:行政的、人力资源,往更深层次的--业务类发展。同时,办公协同的产业链环境也日益改善,统一通信、即时沟通、视频会议等解决方案给了用户更多的选择,不断把办公协同推向普及和深化。针对这种趋势,用友致远在今年11月开始推广协同视频系统--面对复杂团队的讨论、课件、培训等方面的应用。

  3G引领协同进入移动时代

  随着3G应用时代的到来,作为通信业与IT业交融的产物,移动办公打破了传统OA在线办公的模式,不仅使得办公变得随心、轻松,而且借助手机通信的便利性,使得使用者无论身处何种情况下,都能高效迅捷地开展工作,对于突发性事件的处理、应急性事件的部署有极为重要的意义。2010年的移动OA必将成为热点。在2009年,国内协同厂商协达就已经率先推出手机OA产品--协达E点通,帮助用户实现随时随地办公,提升工作效益,增强综合竞争力。

  领导型厂商将出现 细分型厂商占据优势

  虽然目前协同软件厂商大多公司规模和整体经济实力较弱,但是协同领域的市场容量会越来越大。未来几年,国内协同软件领域必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强者恒强弱者愈弱,80%市场将集中在5-10个国内外厂商手里,市场将出现垄断局面。

  源天软件副总裁黄培先生指出:未来5年左右的时间里协同市场势必要经历一个从爆发到规范的过程。一方面,协同领域的行业性区别会越来越明显;另一方面,从厂商的客户标杆企业往中小企业发展。

  泛微软件副总经理王晨志也表示:协同领域的未来发展必定是有一定的市场领跑者,而其他的协同厂商作为市场细分者走行业或者服务的差异化路线。

  协同领域 分久必合

  国内协同软件市场格局进入了一个相对稳定期,几家主力厂商如要有所突破均不是易事。除了在产品端加速创新步伐,降低实施成本外,用户在选型时更看重软件服务商的企业实力,是否具备强大的资金储备来保障产品的创新研发以及持续的升级维护能力。由此可见,收购已经成为软件企业发展扩张的重要手段。

  所谓“天下大势,分久必合”。 目前国内协同领域并购动作没有ERP等领域那么快速和频繁。泛微软件王晨志表示:国内短时间内不会发生并购,因为目前国内没有特别强势的主导厂商,国外虽然有一些强势的厂商,但是在国内没有并购布局和战略规划,也没有强势的资本和领导地位。协同领域的并购应该发生在2年以后。

  源天软件黄培指出:未来协同领域的并购产生将于BI市场的发展状况有关。在经济形势日益严峻的形势下,企业开始想方设法从信息中挖掘更深层次的价值。并购一批专业的BI解决方案提供商使得过去作为商业软件解决方案分支的BI与传统管理软件成功融合。而对于BI厂商来说,他们被诸多IT巨头收购也实现了自身的救赎,同样,借助这些BI厂商在这一领域的优势,这些IT巨头们也焕发出新的活力。

  从国内的情况来看,软件公司之间的并购则比较混乱无序。但是根据市场需要或者行业需求的功能性并购将是大势所趋。


第三十五届CIO班招生
国际CIO认证培训
首席数据官(CDO)认证培训
责编:

免责声明:本网站(http://www.ciotimes.com/)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媒体供稿和第三方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
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仅限文字、图片、LOGO、音频、视频、软件、程序等)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请及时通知本站,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