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方案案例 > 正文

金融企业IT风险控制需求凸显

2008-04-01 11:12:52  来源:国脉电子政务网

摘要: 在《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的指引下,我国各行业信息化发展呈现出深化应用,不断拓展的趋势。党的十七大报告将信息化与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形成并举的重大形
关键词: 金融


    在《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的指引下,我国各行业信息化发展呈现出深化应用,不断拓展的趋势。党的十七大报告将信息化与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形成并举的重大形势和任务,也充分表明了我国将进一步提升信息化应用价值,推进信息化和谐发展的态势。 
      银行业:现代金融服务体系初现,IT风险控制需求凸显 
    (1)电子银行成为金融业务与服务创新的主旋律
    金融业务与服务创新一直是近年我国银行业研究的主题,而借助网上银行、电话银行、自助银行、手机银行等多种渠道实现银行业务与服务创新,也一直是我国各商业银行业务与创新的主要手段。2007年,我国各商业银行纷纷加大电子银行的投入,银行卡业务和网上金融服务发展迅速,银行金融服务创新水平成效明显。比如,兴业银行2007年上半年,网上银行、电话银行、手机银行占全行各渠道交易笔数的比例已达到32.39%,其中网上银行业务占全行业务总量比已超过25%。目前,各商业银行正在依靠信息技术为客户提供全天候服务,向客户提供信息检索、网上支付、转账、贷款、代缴各种费用、债券买卖、个人理财等一揽子金融服务。特别是各商业银行利用信息技术使信用卡特色更加鲜明,多卡共用额度功能、密码选择功能、消费交易短信提醒功能等满足个性化需求的功能日益繁多,使产品之间的差异性十分明显,目标客户群更加明确。
    (2)加强IT风险控制成为银行信息化建设的热点
    目前,银行业务日益灵活,业务创新步伐加快,在业务种类不断增加的同时,单一业务数量开始下降。由此带来银行IT系统的复杂性大大增加。为此,银行在建设新的业务系统时,不仅要考虑新业务的需要,还要考虑如何与旧系统的整合。银行业务已高度依赖于IT系统,IT风险已成为银行操作风险的重要方面,引起了银行金融机构和监管部门的高度重视。中国人民银行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银行业金融机构信息安全保障工作的指导意见》,中国银监会发布了《关于开展2006年度信息科技风险内部和外部评估审计通知》、《银行业金融机构信息系统风险管理指引》、《电子银行业务管理办法/电子银行安全评估指引》等监管文件。因此,对于银行而言,如何有效防范IT风险将成为下一阶段银行信息化建设的重点。
    (3)跨区域经营驱动城商行全面的IT战略规划
    伴随城市商业银行改革力度的加大,城商行纷纷改制上市、跨区域开设分行,面对如此变革,国内城商行必须应对业务经营模式与发展战略改变带来的潜在巨大挑战。而信息技术已是支撑银行业务发展,提升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工具,也是银行抓住机遇迎接挑战的最有效手段。跨区域经营意味着城商行的定位从过去的单一区域经营模式向跨区域经营模式的转变,面对城商行业务战略的变革,必然带来IT战略的调整,因此,城市商业银行针对业务模式的变化实施可行的IT战略规划成为未来其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方向。
    (4)构建IT服务管理体系,确保业务系统的安全运行成为银行信息化建设重点之一
    在中国经济国际化和金融全球一体化趋势影响下,国内各商业银行纷纷进行战略转型,并购、融资、上市;中国金融市场的全面对外开放,国内银行已开始接受来自外资银行的竞争;繁荣的资本市场,促进银行业务的多元化发展。面对2007纷繁复杂的金融环境,国内各商业银行的业务支撑系统正经历前所未有的冲击,IT管理部门正经历着严峻的挑战。银行开始对业务系统的管理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确保在客户交易高峰时段做到对IT资源准确、合理地调配;要求IT管理者需要在最大限度地满足业务需求的同时,规避频繁版本更新对业务系统的潜在风险;要求在网上银行、银证通、银行卡等业务量翻番时,如何监控和管理好关键业务应用,保证生产系统的高可用性和高使用率。比如,建设银行启动的基于ITIL流程建设服务管理体系将经历三代。第一代,即2007年年底,完成覆盖全行的事件、问题和变更流程,建立初步的知识库系统;第二代,在优化完善现有流程的基础上,建设CMDB(配置管理数据库)、发布流程、资产流程和服务水平管理流程。在第三代规划中,将不断完善ITIL流程,全面提高建设银行IT服务管理质量。
 


第三十五届CIO班招生
国际CIO认证培训
首席数据官(CDO)认证培训
责编:

免责声明:本网站(http://www.ciotimes.com/)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媒体供稿和第三方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
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仅限文字、图片、LOGO、音频、视频、软件、程序等)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请及时通知本站,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