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人工智能 > 正文

【干货】气象信息化应关注的四大问题

2015-05-11 10:55:23  来源:CIO时代网

摘要:2014年8月份以来,气象部门的信息化氛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出现了从上到下高度重视信息化、热议信息化、催促甚至鞭策信息化的热潮。
关键词: 气象 信息化

    1、引言


    2014年8月份以来,气象部门的信息化氛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出现了从上到下高度重视信息化、热议信息化、催促甚至鞭策信息化的热潮,一系列的课题、方案、设计在急切中陆续出台,气象信息化仿佛一夜之间再次被人们簇拥到聚光灯下,既令人感到惊奇,也令一些人喜忧参半。


    由于前期积累的严重不足,气象信息化道路的选择变得十分棘手,有太多的问题需要探讨、太多的技术需要分析、太多的经验需要学习、太多的方案等待选择。在以政府主导的信息化大潮的持续冲击下,未来的若干年,气象信息化将始终笼罩在聚光灯炫目的强光中,方向和道路都隐遁在强光之后,变得模糊不清。气象部门如同暗夜中的探路者,只能在摸索中谨慎前行。


    而在探索过程中,如下问题应当引起足够的关注:


    2、信息化必须遵从气象事业发展总体战略


    气象事业发展总体战略是对气象部门长远发展的全局性谋划,是由气象事业的远景和使命、长期和短期目标及确定实现目标的策略等组成的总体概念,是气象部门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


    健康的发展需要战略规划的指引和安排,战略规划的缺失将导致发展的盲目和无序。同样,气象信息化发展需要气象信息化战略的指引和规划。从内容上看,气象信息化战略是气象信息化建设要实现的任务、目标及实现这些目标的方法、策略、措施的总称。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在气象部门的广泛应用,信息技术已成为气象部门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核心动力,信息化在气象部门的深入开展是气象事业不断发展的基础和先决条件。局党组于2014年提出的“没有信息化就没有气象现代化”,就是针对信息化对于气象现代化深刻而关键作用进行的概括和总结。因此,气象信息化战略应当而且必须是气象事业发展总体战略的一个组成部分,是总体战略中的一个职能战略,它应当始终遵循总体战略,从总体战略出发并服务于总体战略。脱离开总体战略,气象信息化将会迷失方向。


    所以,气象信息化战略应当服务于气象事业发展总体战略、助力总体战略、推动总体战略。而反过来,在当今信息时代,缺少信息化战略的部门发展战略,也将是一个不完整的战略。


    3、信息化顶层设计至关重要


    一般而言,信息化顶层设计是指信息化规划,就气象部门来说,气象信息化规划是指在气象发展总体战略目标的指导下,在理解气象发展总体战略目标与业务规划的基础上,诊断、分析、评估气象部门管理和IT现状,优化业务流程,结合气象行业信息化方面的实践经验和对最新信息技术发展趋势的掌握,提出气象部门信息化建设的远景、目标和战略,制定气象业务的具体架构、确定信息系统各部分的逻辑关系,以及具体信息系统的架构设计、选型和实施策略,对信息化目标和内容进行整体规划,全面系统地指导全气象部门信息化的整体进程,协调信息技术在气象部门各业务单位和业务系统的实际应用,并推动这种应用不断健康发展,及时满足气象业务发展的需要,有效并充分地利用气象部门的资源,以促进气象事业发展总体战略目标的实现,满足气象事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通常情况下,完成信息化规划需要顺序进行如下环节:


    (1)环境分析:深入分析气象部门所处的国内外宏观环境、行业间环境、气象部门自身具有的优势与劣势、面临的发展机遇与挑战等。


    (2)总体战略分析:明确气象部门的发展目标、发展战略和发展需求。明确为实现气象发展总体战略目标,各级及各关键部门和单位要做的各种工作,以及在业务结构、核心竞争力、组织结构、部门文化等方面的定位。通过分析,明确上述各要素与信息技术特点之间的潜在关系,从而确定信息技术应用的驱动因素,使信息化与气象发展总体战略实现高度融合。


    (3)分析与评估现状:包括业务能力现状和IT能力现状。业务能力分析是对各级和各关键业务部门的业务与管理活动特征、各项业务活动运作模式、业务活动对整体战略目标实现的作用等进行分析,揭示现状与战略远景之间的差距,确定关键问题,探讨改进方法。信息化现状分析是用来诊断气象部门信息化当前状况,分析信息系统及整体体系对未来发展的适应能力,并做出气象部门信息化能力的评估。


    (4)关键业务流程分析与优化:在前三步的基础上,分析并确定那些流程中不合理、效率低、与战略目标不符的流程及环节,发现能够在现有环境中实现战略目标,并使单位乃至部门获得竞争力的关键业务驱动力以及关键流程,从而根据气象发展战略目标和外部环境,进一步优化流程;并在这环节中,实现信息化与气象业务的深度融合。


    (5)信息化需求分析:在总体战略分析和现状评估基础上,按照优化流程的业务运作模式,为制定能适应未来发展的气象信息化战略而提出相应的信息化需求。


    (6)制定信息化战略:根据前面五步分析的结果,制定气象信息化的指导纲领(并在日后工作中根据需要逐步调整),以最适合的规模,最适合的成本,去做最适合的信息化工作。包括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根据总体战略需求,明确气象信息化的远景和使命,定义气象信息化的发展方向和气象信息化在实现总体战略过程中应起的作用。二是确定气象信息化基本原则。三是制定气象信息化目标,对于在未来几年为了实现远景和使命而要完成的各项任务、形成的每一个业务构想,明确IT对其支持的理想状态,即所谓“IT战略目标”。


    (7)确定信息化总体构架和标准:在总体发展战略目标指导下,基于业务发展需求和对信息化的需求,从系统功能、信息架构和系统体系三方面对信息系统应用进行规划,确定信息化体系的总体架构。这里包括:业务架构、应用架构、数据架构、技术架构等。同时,制定完备的信息技术标准,通过选择具有工业标准,应用最为广泛,发展最有前景的信息技术为标准,使气象信息化具有良好的可靠性、兼容性、扩展性、灵活性、协调性和一致性,从而提供安全、先进、有竞争力的服务,并降低开发成本和时间。


    (8)信息化项目分解:分析整个信息化过程中的资源投入和工作重点中存在的问题,确定弥补差距所需要的行动,将整个信息化过程分解成为相互关联、互相支撑的若干子项目,定义每一个项目的范围、业务前提、收益、优先次序、以及预计的时间、成本和资源;并对项目进行分派和管理,确定各项目的实施单位,以及对每一项目进行监控与管理的原则、过程和手段。


    (9)信息化保障分析:对每个项目分别进行保障性分析,即按重要性排列优先顺序,进行准备度评分,并根据结果做出初步取舍,形成路标规划。


    在新常态的宏观经济背景下,在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缺乏总体规划的、以粗放式规模扩张为主要形态的发展模式将很快被终结,效率、效益和效能是未来评判发展和工作质量的重要尺度,【1】气象信息化进程必须有步骤、按计划地循序进行,首先完成顶层设计,在气象信息化规划的指导下,在有关职能部门的有力协调下,各部门分工协作,综合、集约、高效地逐步完成各项工作。同时,信息化规划必须兼顾到未来发展,做到短期、中期、长期目标的有机衔接,方才不负顶层设计之名。

[page]
    4、气象信息化应当推动创新发展


    (1)创新发展是未来发展的主要形态


    相对于人才、技术和资源等而言,创新才是一个部门或企业的灵魂;因为人才是可流动的,技术迟早要被突破和超越,资源(尤其是数据资源)是可分享的--而且从政府主导的大数据共享趋势上看,数据资源在未来必将实现社会共享。唯有该部门或企业的灵魂是别人学不去拿不走的,唯有创新力形成的竞争力是独有且长久的;因此,创新力才是一个部门或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中共十八大将“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强调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并认为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这一发展形态的重大改变,使得2010年代成为了创新发展的年代,对气象部门也是如此。


    气象部门“十三五”期间科技创新的主要目标及任务已基本明确,并以《气发[2014]92号文》和《气发[2014]98号文》形式予以颁布。而就创新的领域来说,除科技创新外,气象部门还有业务创新、管理创新等具有广阔潜力的领域需要关注。


    (2)协同创新是信息时代创新的主要模式


    “协同创新”是指围绕创新目标,多主体、多元素共同协作、相互补充、配合协作的创新行为,是创新资源和要素的有效汇聚,通过突破创新主体间的壁垒,充分释放彼此间“人才、资本、信息、技术”等创新要素活力而实现深度合作。其特点是各独立的创新主体之间拥有共同的目标、共同的内在动力,并具备依靠现代信息技术构建的直接沟通和资源共享的平台,彼此间进行多方位的交流,以及多样化的协作。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只有协同创新才能解决落后生产力与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的矛盾。【2】同样,也只有协同创新,才能解决科技相对落后的国家和地区在较短时间内快速追赶科技发达国家的困难--气象部门也是如此。


    “协同创新”是一种致力于相互取长补短的智慧行为。由于历史原因,我国气象业务与气象发达国家存在一定的差距,近年来甚至有继续拉大的风险。实践已经表明,沿袭以往按部就班的发展模式,很难在较短时间内赶上国外气象发达国家。中国气象能否在有限时间内取得突破性发展,关键在于能不能通过创新举措,借助信息化浪潮,汇聚各方面的能力,通过协同创新实现弯道超车。而互联网的泛在化以及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也为气象部门的协同创新提供了良好的技术基础和平台基础。


    (3)业务创新值得探索和尝试


    《气发[2014]98号文》所确定的气象科技创新工程(2014~2020),明确了在未来的“十三五”期间,气象部门将以“高分辨率资料同化与数值天气模式”、“气象资料质量控制及多源数据融合与再分析”和“次季节至季节气候预测和气候系统模式”为科技创新的核心内容。而这些目标的最终实现,势将大幅提升中国气象的科技水平,缩短我国与气象发达国家之间的技术差距,提高我国气象业务的“硬实力”。


    然而,做为社会公益事业的气象业务,其出发点和落脚点始终都应聚焦在为政府和社会提供满意的气象服务这一永恒主题上。科技水平的提高,最终应当反映在对公众和社会服务能力和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服务效果的明显改善方面。从另一个角度,在中国气象与世界气象发达国家在学科硬实力方面存在明显差距,且短时间难以大幅缩小的现实面前,如何在现有预报能力基础上尽可能提高服务能力和效果,将现有硬实力发挥到极致,以巧补拙,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且有巨大拓展空间的话题和领域。


    工作效率不高、工作效果不理想,是多年来一直存在的部门内/外部齐声反映的现实,气象服务部门自己制作预报产品、预报部门自己制作数据产品、探测部门自组通信管道的现象屡见不鲜,这实际上是业务环节、业务流程、业务结构以及管理流程和方法不尽合理,已无法适应快速变化的社会需求的外在反映。京东集团终身名誉顾问李大学曾说过:当一个系统在结构方面存在问题时,对它进行的任何修补工作都不如对其进行结构性调整的效果明显【3】。因此,维持现有业务结构和流程,以行政手段强力疏通业务链的各个环节,从而改善业务流程,固然是一种方法;以敏捷服务为目标,适当重组业务流程和业务版块,以业务创新提高工作效率和效能,借以提升气象服务的效果,也是一条值得尝试的、并被许多事例证明是更为行之有效的路径。


    业务创新应当是大幅提高气象业务软实力十分重要的途径和方法。


    (4)管理创新和文化建设不可忽视


    管理层级的重叠、管理信息流转的迟缓、管理部门之间的协调不畅、管理效率的低下,已是气象部门“先进的生产力与落后的生产关系之间矛盾”的具体体现。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原本因信息通达不畅而不得已设置的逐级管理结构,其效率效能的低下日益凸显,成为人人心中皆有而口中皆无的现实。


    业务平台的综合化整合,使物理位置相隔数百里、业务中处于上下级隶属关系的业务工作人员,现可在同一个综合业务平台上共同工作。对管理者而言,业务流程上所有业务节点的状态信息一目了然,业务主管可通过平台将管理指令实时地直接送达每一个业务节点和每一个业务人员,而不必假他人之手。延续数十年的指令层层下达和信息逐级上报的传统模式已变得迟缓笨拙、效率低下而将逐渐被人们嫌弃。气象业务管理的扁平化模式定将在不远的未来悄然实现。


    戴维·诺布尔先生曾说过,“获得技术的真正成就的唯一有效方式,就是变更整个体系的技术基础。这是人的问题,而不是技术问题。”【4】无数事实表明,冰冷僵硬的官僚体制、傲慢的权力和狭隘的心胸,往往是团队和个人激情的坟墓,而缺乏激情的团队只能是唯唯诺诺、唯权力马首是瞻、没有生气的机械的团队,不可能有创造力。因此,鼓励创新、激励创新,需要良好的文化氛围,热情、谦逊和包容,是新时期领导者应当具备的可贵的文化素养,也应成为部门或单位文化的重要内涵之一。


    气象部门的各业务环节、业务流程和管理平台具有信息系统的一切特征,在业务和管理机构因各种原因无法适时调整的现实情况下,借鉴工业4.0的思路,通过信息技术手段,对相关业务环节、业务版块进行适当的综合化整合和重组,形成新的集约化程度更高、业务效率显著提升、服务时效和服务效果明显改善的业务结构,是气象信息化助力、推动业务和管理创新的有效途径,值得探索。


    总之,气象信息化应当、必须而且也能够在气象创新发展中发挥信息技术做为先进生产力的作用,推动科技创新、业务创新和管理创新。


    5、应当拥有一支稳定的气象信息化技术团队


    由于政策导向、任务压力以及自身等各方面的原因,数年以来气象部门的业务建设(以信息系统建设为主)多以整体外包形式完成。这种借助社会力量完成自身建设的方式较之自己设计、自己建设的前店后厂模式而言,固然可以完成许多规模巨大的项目建设,但也存在一些无法回避的问题。笔者在4年前曾撰文论述,归纳起来,整体外包模式存在三方面问题:(1)效率不高、工程质量不够理想;(2)气象部门赖以生存的业务系统的核心技术难以掌握;(3)运维代价太高。【5】


    整体外包所产生的另一个负面效果,是本部门经长期信息化建设工作而自然形成的信息技术团队,因不再直接涉足第一线技术工作(尤其是业务系统建设),由原来的建设参与者(甚至主导者)变成了建设的旁观者,业务范围和业务地位逐渐萎缩,内部也不同程度地出现技术落后甚至技术退化现象。这种现象近年来有逐步恶化的趋势,甚至到了威胁其生存的程度。


    诚然,气象部门的系统建设最终将走向社会化,但在技术市场发育很不完善,部门自身内部环境较为复杂(尤其是在缺乏总体规划和统筹协调管理机构)的现阶段,不假思索地将建设工作一股脑全部推向市场,对本部门已有技术团队不注重培育而听任其因之而逐步凋零,其实际结果往往难以尽如人意--冷酷的事实也确是如此。


    经调研发现,国内所有信息化工作位居业界或行业领先地位的单位,其共同的特点之一,是拥有一支本部门直接指挥的、对本部门业务及需求有深刻理解并具备相当技术实力的、稳定而富有创造激情的信息化技术团队。由这支团队承担本部门信息化建设的主体工作,负责本部门业务系统的设计研发,掌握本部门核心技术,等等。这是目前这一剧烈变革的动荡年代中,保证本部门信息化工作顺利有序推进的有效方法。


    因此,气象部门在向市场化推进的过渡期间,拥有一支自己的信息化技术团队是十分必要的--在当前信息化趋势迅猛发展,“没有信息化就没有现代化”已成为全民共识的情况下,尤其如此。与此同时,气象部门现有的信息化技术团队应当尽快完成新形势下的角色转换,由原来的系统直接建设和日常维护者逐步转变成由系统分析师、系统设计师、系统架构师、高级软件工程师、高级系统测试工程师以及项目经理等构成的,层次结构合理、能充分适应新形势需要的稳定可靠的技术团队,在尽可能借助社会力量完成项目建设,实现气象事业高效发展的同时,确保每一个项目建设的质量和时效,以及核心技术的自我掌控。


    6、结语


    在当今信息时代,信息化对于现代化是如此的重要,以至于最近一位前工信部官员提出了“用信息化引领现代化”的口号【6】。长期形成的“信息技术是一种高科技工具”的社会认知正逐渐被彻底改变,【7】“信息技术是当今最为活跃的生产力”这一认知正在被中国社会广泛认同。就气象部门而言,信息化对于气象现代化,究竟是引领,还是助力和推动?是值得人们深入探讨,并可借此明确二者之间关系的话题。总之,气象信息化的深入开展,对部门内所有人都是一个全新的而又不得不面对并直接回答的命题,而在这一答题过程中,急躁和轻率都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


    【参考文献】


    【1】沈文海:新常态下的气象现代化和信息化


    【2】中国青年网:习近平用“协同创新”思维促发展,http://pinglun.youth.cn/wywy/shsz/201410/t20141030_5944054.htm


    【3】“前京东集团高级副总裁李大学:‘互联网+’实战”,http://news.3snews.net/2015/0508/38356.html


    【4】戴维·诺布尔:《生产力,工业自动化的社会史》,


    【5】沈文海:“试析气象行业拥有自己应用软件研发团队的必要性 http://shenwh.blogchina.com/931603.html


    【6】杨学山:“信息化发展的趋势和启示--在中国气象局局机关学习报告会上的报告”,2015年5月6日。


    【7】李国杰:“信息化战略的内涵”,http://www.docin.com/p-200102950.html
 
 


第三十五届CIO班招生
国际CIO认证培训
首席数据官(CDO)认证培训
责编:tqy

免责声明:本网站(http://www.ciotimes.com/)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媒体供稿和第三方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
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仅限文字、图片、LOGO、音频、视频、软件、程序等)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请及时通知本站,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