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人工智能 > 正文

移动支付业务应用与发展分析

2010-04-29 09:18:50  来源:电信网技术

摘要:对移动支付的定义和分类进行了分析,研究了在线移动支付和离线移动支付技术,对移动支付业务的国内外应用情况进行了总结,分析了移动支付业务发展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 移动支付

  1 引言

  移动支付是用手机等移动终端实现资金的转移,对所消费的商品或服务进行账务支付。更准确地,我们可以将移动支付定义为:以手机和PDA等移动终端为工具,实现资金由支付方转移到受付方的支付方式。

  移动支付具有方便、快捷、安全、低廉等优点,其有着与信用卡同样的方便性,同时又避免了在交易过程中使用多种信用卡以及商家是否支持这些信用卡结算的麻烦,消费者只需一部手机,就可以完成整个交易。作为新兴的费用结算方式,日益受到移动运营商、网上商家和消费者的青睐。

  2 移动支付的分类

  移动支付存在着多种形式,不同的形式技术实现的方式也不相同。不同形式的移动电子支付对安全性、可操作性、实现技术等各方面都有着不同的要求,适用于各类不同的场合和业务。

  2.1 根据用户账户的不同分类

  (1) 银行卡账户支付:手机号码与银行卡绑定,用户操作银行卡账户进行支付。

  (2) 话费账户小额支付:手机号码与手机用户的话费或积分账户绑定,用户操作话费账户进行支付。

  (3) 中间账户支付:手机号码与用户在运营商或第三方专业支付提供商开通的自有账户绑定,先充值后消费,用户操作自有账户。

  银行卡账户支付业务主要以实物产品为主,应用范围为:

  ●运营商自有业务服务:手机充值缴费、充值卡购买、为运营商中间账户充值。

  ●提供购票和商旅等服务,如机票、火车票、小额保险、商旅服务等(交易金额在单笔30元以上,需要规避欠费风险)。

  ●实物商品交易:各种B2C或C2C业务中的实物商品购买,如数码产品、书籍等(考虑税务发票相关规定的限制)。

  中间账户及话费账户小额支付业务主要以电子产品为主,应用范围为:

  ●互联网邮箱服务、在线游戏、软件下载、在线杀毒等。

  ●数字点卡、影音娱乐、电子图书、电子报刊等。

  ●部分票务应用:如彩票、演出票、电影票等。

  ●其他非实物小额资讯类产品。

  2.2 根据技术实现方式分类

  (1)运营商为主体的移动支付:移动支付平台由运营商管理、建设和运维,例如代收费业务等。

  (2)银行为主体的移动支付:银行为用户提供交易平台和付款途径,通过可靠的银行金融机构进行交易鉴权,移动运营商只为银行和用户提供信息通道,不参与支付过程 。

  (3)第三方专业支付提供商为主体的移动支付:移动支付平台由第三方专业支付提供商管理、建设和运维。

  2.3 根据支付方式不同分类

  (1)在线支付:如通过短信,WAP,IVR等方式完成的支付,交易发生在网络侧。

  (2)离线支付:如通过近距离非接触技术完成的支付,交易发生在手机侧。

  3 移动支付技术

  3.1 在线移动支付

  在线移动支付存在着多种形式,不同的形式实现的方式也不相同。

  (1)银行卡账户支付

  银行卡账户支付业务指通过移动通信运营商提供的通道处理用户的银行卡账户,用户通过手机捆绑的银行卡进行交易。银行为用户提供交易平台和付款途径,通过可靠的银行金融机构或第三方支付平台的支付平台进行交易鉴权,移动运营商只为银行和用户提供信息通道,不参与支付过程。

  移动用户利用手机和PDA等终端设备,通过移动网络接入银行、金融机构或第三方支付服务系统,利用用户的银行账户信息获取支付服务,例如支付各种商品费用、交付由银行代收的电话费、水电费等,并可查询账户余额和股票、外汇信息,完成转账、股票交易、外汇交易和其它银行业务。

  银行卡账户支付一般由银行等金融机构提供相应的安全机制,例如下载带有CA机制的客户端,WAP2.0的安全机制等。

  (2)话费账户小额支付

  话费账户小额支付业务是运营商代收费业务,是指用户通过短信和WAP等方式购买商品缴纳的费用在运营商提供的移动通信费用的账单中统一结算,采用这种方式的支付数额较小,且支付时间、数额固定,一般采用包月或按次方式对用户进行计费。例如,用户只要通过拨打售货机和地铁票机上的特定号码,根据提示信息,按键选货,就能自助购买相关商品,随后用户还能收到一条购买成功的确认信息,购买费用会自动记入用户话费账户。

  当用户从商家选择好产品或服务后,发出购买指令,执行购买操作,商家去运营商处取得用户信息,进行确认,费用在用户的话费账户中扣除,并告知商家可以交付服务或产品,形成完整的手机支付过程。

  对于小额支付业务,出于安全的考虑,单次消费金额,都有一个上限,单日的累加消费额,也有一个上限。这两个上限一般由提供小额支付业务的移动运营商确定,如一次消费不超过100元人民币、一天消费不超过1000元人民币等。移动用户也可在运营商规定的上限范围内再定义自己的支付额上限。小额支付业务虽然每次交易额不大,但交易的频率会比较高,这是小额支付的最大特点。

  (3)中间账户支付

  中间账户支付业务指人们利用与自己手机号码绑定的自有账户,先充值后消费,用户操作绑定账户进行支付。用户首先在运营商(或第三方专业支付服务商)的支付平台上建立一个专门的支付账户,用支付平台实现中间账户的账户管理、处理商家的交易支付请求、交易查询等功能。

  3.2 离线移动支付

  离线移动支付可以通过近距离通信(NFC)技术完成。NFC是基于RFID技术发展起来的一种近距离无线通信技术,是由Nokia,Philips,Sony合作制定的标准。NFC近距离通信是基于频率为13.6MHz的射频技术,典型操作距离只有几厘米,数据传输速度目前为424kbit/s,将来可提高至1Mbit/s左右。NFC和现有的RFID基础设施兼容,符合ISO/IEC18092和ECMA340标准;同时,NFC兼容广泛建设的基于ISO/IEC 14443A的非接触式智能卡基础设施。

  基于NFC技术的移动支付以移动终端为载体,把非接触式IC卡应用结合于SIM/UIM卡中,使用卡模拟、阅读器、点对点3种应用模式之一——卡模拟方式,实现手机支付应用。NFC终端除了通过基于短信的OTA方式下载非接触应用,还可以通过基于移动通信网络数据通道(如GPRS)的BIP方式下载应用。

  NFC移动终端是实现NFC方式移动支付的关键环节,当终端关机或者电池用尽的情况下后,可以继续使用卡模拟方式的移动支付业务。在终端中集成NFC控制芯片及天线。通过安装的射频天线,接受和发送NFC射频信号,实现非接触功能。NFC控制芯片连接手机中的卡,并传输应用数据到卡中。

  为了保证卡上交易应用的安全性以及交易应用的空中下载,按照Global Platform规范实现卡的应用管理架构,在SIM/UIM卡上安装了多个应用,被分隔为若干个独立的安全域,以保证多个应用相互之间的隔离以及独立性,各个应用提供商管理各自的安全域以及应用、应用数据等。

  4 移动支付业务应用情况

  4.1 国外应用情况

  (1)日本

  日本在移动支付和移动支付发展方面处于全球领先地位。日本移动支付市场发展的首要推动者是NTT DoCoMo。日本移动电话巨头NTT DoCoNo于2004年7月上旬开通了内置非接触IC卡的手机结算及认证服务——“i-modeFeliCa”。2004年底,日本信用卡公司JCB将推出一项服务,允许企业客户使用内置芯片的手机作为办公楼的电子钥匙。到2005年,用户可以通过手机来支付火车票费。

  2006年9月,NTT DoCoMo同日本的另外3家非接触式支付品牌(—东日本铁路公司“西瓜卡”(Suica),bitWallet公司Edy,JCB的QuicPay)达成协议,4家同意共享支付平台,各自的产品将使用统一的POS终端。这一举措将进一步推动日本移动非接触式支付的移动支付业务发展。

  (2)韩国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移动用户通过手机购买地铁车票,完成移动ATM取款等,移动支付在韩国非常普遍。在韩国主要有MONETA和K-merce两大品牌。

  早在2001年,韩国SK通过与VISA等信用卡机构合作推出了名为MONETA的移动支付业务品牌。此后,SK对无线和有线系统进行整合,构建了多媒体互联网共用平台——NATE,将MONETA移植到了手机上。移动用户可以在商场用手机进行结算,在内置有红外线端口的ATM上提取现金、在自动售货机上买饮料,还可以用手机支付地铁等交通费用。2004年8月,SK将其移动支付业务整合为新的品牌“M-BANK”。通过在手机中内置智能型芯片,用户可以用手机办理各种金融服务。

  K-merce是韩国KTF推出一项类似于MONETA的移动支付服务,可以提供移动证券、移动银行、票据、彩票、购物、拍卖、赠券等服务。“K-merce”手机不但可以像遥控器一样发射红外线进行结账,还可以像交通卡一样靠近刷卡机结账。

  (3)欧洲

  在欧洲,随着3G网络技术的商用,各大移动运营商在积极推广移动支付业务。

  以芬兰为例,从2002年2月起,在赫尔辛基乘地铁等公交工具出行的乘客,可以用手机短信购买地铁、有轨电车及公共汽车票。2002年3月,芬兰最大的电信运营商索内拉公司开始向首都居民提供用手机支付购物款的服务。从2004年5月开始,可以通过手机短信订购电子火车票。2004年11月,芬兰手机购票服务的范围进一步扩大,人们可以通过手机购买赫尔辛基地区的短途火车票。

  在英国的赫尔市,允许汽车驾驶员使用手机支付停车费。用户把汽车停在停车场之后,即可用手机接通收费系统。

  瑞典的Paybox公司,在德国、瑞典、奥地利和西班牙等几个国家成功推出了手机支付系统之后,又宣称将首次在英国推出这种无线支付系统。Paybox无线支付以手机为工具,取代了传统的信用卡。使用该服务的用户,只要到服务商那里进行注册取得账号,在购买商品或需要支付某项服务费时,直接向商家提供你的手机号码即可。

  4.2 国内应用情况

  (1)中国移动

  目前,中国移动各省级公司已全面推出了各种形式的移动支付业务。早在1999年,中国移动与中国工商银行、招商银行等金融部门合作,在广东等一些省市开始进行移动支付业务试点。仅以广东移动为例,近年来,广东移动坚持“电子商务从手机开始”的理念,全面加快了移动支付业务的开发和推广。

  2001年,广东移动在深圳推出了移动POS机业务,这使客户在饭店、商场的刷卡消费更加方便、快捷。目前,广州、深圳等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商场、酒店已广泛使用这一业务。

  2002年5月,广东移动在广州推出了手机买可乐和地铁票的手机小额支付业务。用户只要通过拨打可乐机和地铁票机上的特定号码,根据提示信息按键选货,就能自动购买可乐等各种各样的饮料或地铁票;随后用户还能收到一条购买成功的确认信息,购买费用会自动在话费中扣除。

  2006年,湖南移动开始推出手机银行卡应用,还有电子钱包应用。重庆移动在2007年初开始试点手机钱包卡业务,主要是小额现场的脱机支付,可以实现超市购物和轻轨应用。在2006年中国移动厦门公司、诺基亚、易通卡公司和飞利浦就曾在厦门启动中国首个近距离通信(NFC)手机支付商用试验。

  2009年6月,中国移动和交通银行达成合作协议,双方将针对基于TD-SCDMA技术进行金融信息化产品的合作,开展手机支付、手机银行、银行中间业务合作、积分兑换数据商品业务和POS商户合作等创新业务。

  (2)中国联通

  “中国联通手机钱包”是中国联通、中国银联、各大商业银行和联通华建多方合作的、基于联通手机用户和互联网用户的移动支付与电子商务业务。话费小额支付业务2006年9月上线,在10655556平台上运营历时超过两年,签约商户70余家,跟踪考察商户60余家,上线产品100余款,涉及行业包括软件、电子阅读、游戏、社区、邮箱、视频、音乐、保险、教育、旅游、数字电视等十几大行业。“手机钱包”银行卡支付业务自2005年底以来,面向联通手机用户陆续开通了:全网“银联通”银行卡余额查询业务,北京、上海、广东3地话费充值缴费业务;2007年12月,联通华建广东省“手机钱包”话费中间账户业务上线运营。目前,中间账户商户仅限广东省福利彩票,累计用户3000人。即将上线商户包括腾讯Q币和众合个人保险业务。

  2009年,中国联通和上海公共交通卡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复旦微电子共同研发,推出了刷公交卡手机,它在手机内部植入了NFC芯片,用户在乘公交车、轨交、出租车时,可直接用手机进行刷卡扣费。

  (3)中国电信

  2009年5月,中国电信上海公司正式推出天翼3G“移动支付”业务。中国电信上海公司与交通银行上海市分行宣布签订战略合作协议,进一步推广这项可能改变未来生活方式的新业务。天翼“移动支付”目前可提供手机订购电子电影票、支付名医专家预约费用、缴纳电信、水电煤公用事业账单、充值等服务。不久还将推出手机银行业务,只要将手机卡与银行卡绑定,便可以直接用手机进行转账汇款、缴费业务、手机股市、基金业务、外汇业务、黄金业务、银期转账、信用卡还款等金融服务。中国电信天翼“移动支付”业务联合了银行、银联、设备提供商、系统集成商、公共事业集团或单位、各商家以及终端的用户。随着世博会的日益临近,移动支付业务也将为国内外游客在观光旅游、生活消费等方面提供快速、安全、便捷的支付手段。

  5 移动支付业务发展存在的问题

  移动支付业务起步发展比较早,但发展速度和规模都不尽人意,主要原因在于移动支付业务发展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1)移动支付的产业环境不完善

  若干业务在政策的灰色环境下发展,面临巨大的政策风险。从2006年3月1日开始施行的《电子银行业务管理办法》中,银监会专门对手机银行业务制定了较为具体的管理条例,中国金融管制政策严格限制通信企业涉足金融也给运营商发展业务带来巨大的阻碍。中国金融系统的信息化程度较低,尚未建立互联互通的数据共享机制,支付清算体系尚不完备,无法提供安全、快捷、方便的支付清算服务;统一、完备的金融监管系统尚未建立,防范金融风险的能力不强;金融计算机安全体系有待完善;目前的银行立法框架仍主要基于传统业务,对电子银行和电子交易缺乏相应的法规。中国金融系统的上述问题,会给移动支付带来应用上的困难和协调成本的升高,并导致金融监管方面的政策风险。

  (2)中国社会信用体系不完善

  中国在向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在相当程度上存在信用缺失,集中表现为对金融认知程度较低,重物质建设,轻信用建设和融资体系建设。银行系统金融服务的效率低下,信用体系的薄弱直接影响到移动支付的实现机制,使得账户管理成本加大、交易成本较高。

  (3)安全问题是移动支付普及的主要障碍,也是所有消费者最关注的问题

  在进行大额交易以及手机卡号绑定银行卡业务时,这个问题尤为突出。移动支付行业对提供系统安全的技术和系统需求强烈,需要在交易双方的身份认证、交易信息的加密、数据认证以及新的防伪防盗技术方面取得突破;在移动终端技术、芯片功能以及传输和后台支持技术等方面不断改进,增强手机支付的便捷性和可靠性。

  (4)消费者使用习惯尚未养成

  由于信用体系的不健全,加上短信诈骗,互联网欺诈事件的层出不穷,用户对移动支付的认知和接受度比较低,消费者普遍对于移动支付信心不足,需要较长的用户使用习惯培育时间。

  (5)支付技术的限制也给目前的移动支付造成某种程度的困难

  安全性较高的移动支付实现方式对终端提出较高要求,相应的支持终端普及率不高,提高了用户使用门槛,减少了潜在的移动支付用户群,为移动支付的普及带来一定困难。出于用户对使用易操作性的要求,移动支付系统需要具备统一的技术标准,兼容不同的移动运营商、商家、终端和银行。而目前国内移动支付系统多采用短信,WAP,IVR等不同技术手段提供服务,技术上的不统一,会对今后此服务的推广和用户的认知产生较大阻碍,需要建立统一的移动支付技术标准、解决兼容性问题。

  6 结束语

  随着3G商用进程的日益推进和展开,移动支付业务的发展步伐在不断加快,其中手机非接触离线支付方式由于操作简单、交易迅速,将成为未来移动支付业务的发展方向之一,在线移动支付业务在原来的基础上更加快速地发展。目前,移动支付已渗透到移动通信、金融等众多领域,成为引人注目的移动业务应用之一。


第三十五届CIO班招生
国际CIO认证培训
首席数据官(CDO)认证培训
责编:

免责声明:本网站(http://www.ciotimes.com/)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媒体供稿和第三方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
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仅限文字、图片、LOGO、音频、视频、软件、程序等)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请及时通知本站,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