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人工智能 > 正文

知己知彼 破解UC选型迷局

2008-12-16 11:30:42  来源:中国计算机报

摘要:刚过去的2007年,众多知名CT和IT厂商,第一次齐装满员地竞技于同一个赛场。自己的企业究竟适不适合上UC?该选谁的UC方案?这个问题令许多企业用户左右为难,莫衷一是。
关键词: 统一通信

    刚过去的2007年,统一通信(UC)可谓水涨船高,众多知名CT和IT厂商,第一次齐装满员地竞技于同一个赛场。然而,正是由于参赛选手五花八门,比赛的规则从一开始就很难确定。这种“百家争鸣”的局面,直接给这场比赛的裁判者、广大企业用户带来了困惑。自己的企业究竟适不适合上UC?该选谁的UC方案?这个问题令许多企业用户左右为难,莫衷一是。

    有鉴于此,本专题将就UC方案、UC选型、UC市场等几个问题,逐个进行讨论,以求尽可能地帮助企业用户破解UC选型的迷局。

    UC来到中国后,阿尔卡特朗讯、Avaya、爱立信、思科、Dialogic、IBM、微软、北电等代表性企业,都基于自己的理解,对UC做出了各自的定义。我们很难判断谁的命名更加准确,为叙述方便,我们还是沿用它的英文原名,以UC来称呼它。

    比较各家定义,国际工程协会对于UC的定义更具代表性——将一个用户所控制的各种形式的呼叫、各种对多媒体/跨媒体信息交互的管理方式,整合在一起。Gartner把这种“通过UC实现更高效率的管理协作”称为CEBP(通信驱动业务流程)。对于这一点,UC业界正在给予越来越多的重视,许多厂商都在协作和管理方面精耕细作: Avaya中国区统一通信销售总监陈蔚表示,公司已经推出了能够直接通过IVR方式驱动ERP流程的CTI插件(系统自动将相关业务事件以话音形式通知管理者,管理者以按键回复的方式,直接驱动ERP系统启动下一个管理流程)。此外,微软的OCS联系人状态信息管理,也都在协作效率和管理效果方面,下了很大功夫。

    综上所述,UC的概念至少应包括这样三个层次:首先,必须具备一项或几项通信条件,包括处于上层的电话、传真、电子邮件、电话会议、网络会议、视频会议、即时通信等应用手段,以及处于底层的IP或PBX基础设施。其次,通过某种方式对这些通信条件进行整合,比如微软从桌面软件入手,用即时通信和统一消息等方式对上述通信条件进行整合,而思科则从IP网络入手,用交换与媒体服务等方式对上述通信条件进行整合。最后,整合本身不是结果,所有的整合都要面向应用和共享。具体而言,就是要通过整合实现更高效的团队协作与更合理的信息交互管理。

  纵横捭阖看市场

    与大多数新兴市场不同的是,UC市场既有合纵,又有连横,几乎每个UC玩家都把合作时时挂在嘴边。之所以出现这样的局面,是因为UC第一次将IT和CT整合到了密不可分的地步。其中,北电最早和微软合作,实现了北电语音和数据网络与微软办公和协作软件的整合。接着,北电与IBM也开展了合作,双方共同在IBM的Sametime中嵌入了北电的语音和多媒体方案。类似的合作还有:思科和IBM在UC2平台上的合作,阿尔卡特朗讯与微软在“My Teamwork+ Office Communicator”上的合作,Avaya分别与微软和IBM在OC(Office Communicator)和Sametime平台上的合作等等。

    所有上述合作都有一个共同特征,那就是:合作的一方来自IT(如微软和IBM),另外一方来自CT(如Avaya和思科)。来自IT的一方擅长应用软件,擅长属于上层的平台和办公应用,来自CT的一方擅长基础设施,擅长属于底层的协议和基础架构。前者所长正是后者所短,反之亦然。对于跨越了IT和CT的UC而言,上层和底层缺一不可。

    沿用上述思路,我们就可以根据技术路线的不同,把表面上看起来纷乱错杂的UC市场划分为两大阵营,进而将令人眼花缭乱的UC解决方案,划分为IT派(如微软、IBM的方案)和CT派(如思科、Avaya的方案)等两大派系。当然,这样的划分未免“简单粗暴”和欠妥当,但它能够帮助那些正在做或计划做UC选型的企业用户,以最直截了当的方式,对哪些方案可供选择、这些方案各自有什么特点,有个全局性的把握。

    具体而言,IT派方案的主要特点是:以桌面应用作为整合的切入点,整合的过程是自上而下的,整合的手段主要依靠软件。以微软为例,其UC方案具体包括OCS 2007、Office Communicator 2007、Office Live Meeting及Exchange Server 2007等一批软件。围绕这些软件,微软聚合了Avaya、北电、戴尔、DIALOGIC等一大批伙伴,以实现交换设备、关口设备、媒体管理设备、媒体服务设备以及个人终端设备的配套,进而推动更深层次应用解决方案的开发。

    与IT派相反,CT派方案主要以基础设施为整合重点,更强调自下而上与软硬结合。CT派也有自己的软件,并且它们对软件的重视程度还在日益加深,但硬件仍是它们最突出的优势。以Avaya为例,其UC方案既包括通信基础设施(如:交换机、路由器、管理设备、IP电话),也包括应用软件产品。当然,IT派和CT派的UC方案也绝不是泾渭分明的关系,它们还在越来越多的领域求大同、存小异,在竞争中相互融合、彼此渗透。

  知己知彼选方案

    那么,企业用户究竟应该如何做选择呢?带着这个问题,北京拓源咨询有限公司联合中国计算机报对一些行业用户以及部分SI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显示,企业用户在进行UC方案选型时,比较容易出现“概念化”、“理想化”等一系列误区。

    所谓“概念化”,是指一些用户对UC的概念过分迷信,对自身的特征考虑不周,为了建设UC而建设UC。所谓“理想化”,是指一些用户对UC的效果期望过高、对实施UC的条件准备不足。比如,有些用户的业务团队并没有形成必要的工作流程与基本的协作环境,但却希望通过UC来实现协作效率的提升;有些用户在不具备必要网络基础设施和运营经验的情况下,期望一步到位地实现多项高端UC应用。

    另外,还有一个企业很容易出现的“后选型”误区,那就是重建设、轻使用。比如有些企业引进了OC,但员工平时连Outlook都不常使用,更谈不上整合Outlook与OC,实现日程设置与人员状态信息的互动了。这就使公司的IT部门对下一步是否有必要上Exchange,进而建设完整的UC系统,感到心中没底。

    鉴于此,拓源建议企业用户应该坚持知己知彼的原则,对供和需、目标与可行性等方面做到心中有数。知己知彼,首先要“知彼”,企业用户应当对UC的概念有个清晰的认识,要切实了解UC是什么,UC可以实现哪些目标,市场上有哪些UC厂商、哪些UC方案可供选择,不同的UC方案主要区别在哪里等。

    “知己”是一个更难的课题,企业用户要从两个层面去分析自己。第一,就是先要弄清自己有无建设独立UC系统的必要。有些企业的需求很迫切,也有一定的预算承受能力,但却不具备必要的运营和管理能力。对它们来说,自建不如租用,它们完全可以从运营商那里直接采购UC服务,比如中国网通就与RADVISION合作,打造了一个能够对视频会议、桌面应用、IP电话等多个项目进行融合,支持融合通信与协同办公的大容量UC平台。

    第二,确定自建UC后,企业仍需要对自己的预算承受能力、企业状况(例如:分支机构情况、员工数量、本地终端数量、远程接入方式)、通信功能要求、整合方式要求,以及自己的网络基础设施、现有协作平台(例如:是基于微软的平台还是基于IBM的平台)和业务流(例如:有没有上ERP、能否实现CEBP)等各方面因素做出具体的分析。需要说明的是:很多UC厂商都针对不同规模、不同需求深度的企业用户,推出了不同等级的UC解决方案。

    另外,在进行上述分析的时候,企业用户还要特别注意UC系统可扩展性的问题。企业的UC需求是动态的,企业规模的增长和业务流程的再造都会导致协作方式的变化。因此,企业既不应建设一个缺乏扩展空间的小系统,也不必为超过实际需求的大系统埋单。一些UC方案提供商已经注意到这个问题,很多厂商都提出了按需增长的方案。

    以戴尔为例,它将其UC实施方案分成部署核心OCS2007应用(通过微软OC实现IM和本地网络会议)、OCS语音集成(增加语音功能和呼叫管理)、音频与视频会议(增加VoIP、视音频会议)和Exchange统一消息服务(用Outlook统一管理语音邮件、电子邮件和传真)四个模块,分别对应网络基础设施、应用复杂程度和远程接入需求不同的企业,企业可以在此基础上灵活选择,从而实现真正的随需选型、按需增长。

  


第三十五届CIO班招生
国际CIO认证培训
首席数据官(CDO)认证培训
责编:

免责声明:本网站(http://www.ciotimes.com/)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媒体供稿和第三方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
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仅限文字、图片、LOGO、音频、视频、软件、程序等)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请及时通知本站,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