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人工智能 > 正文

IT治理:信息透明化的价值

2009-07-06 15:34:39  来源:

摘要:IT治理就是把业务和IT结合起来的粘合剂,建立一套规则的最终目的就是让IT方面的开支更有效、更合理。
关键词: IT治理

  国内IT治理进程
  从IT在中国的发展历程看,前后大致经历了五个阶段。
  阶段一:从1980年改革开放到1990年,这一阶段说起IT所能想到的就是IBM、惠普等主要以硬件生产为代表的公司,对企业来说就是花钱买设备、不管应用管理的阶段。
  阶段二:90年代初,开始有了IT应用的起步,当时制造业开始讲IT应用,随着物料采购计划的出台,制造业需要对物资需求、采购、生产、出货进行一定的管理,企业开始考虑如何在日常生产中应用自动化。
  阶段三:到了1996、1997年,企业不单只考虑简单的应用,而是逐步涉及到管理。ERP推出,应用上从最初的制造业管理扩充到很多不同的层面上,企业也加大了对IT的投入。
  阶段四:2000年左右,网络又将IT推到另外一个层面,信息化开始正式出台,2000至2002年期间,国内企业如果没有信息化,就会被认为认识度没有跟国际方面接轨,大家的想法是希望通过所谓的信息化,快速通过IT竞争占领市场。
  阶段五:最近这两年IT的成长似乎出现了一些瓶颈,对于大中企业来说,无论硬件,还是软件,都越来越先进,但是,企业的管理者仍感觉不到与以前有什么分别。主要的问题还是存在的,包括信息不到位,特别是决策信息不到位。此外,每个部门的数据难以整合,同一样的东西,不同环节的人上报的数据存在问题,而且问题在哪里也说不清楚。很多企业投入大量资金到IT项目中,收效却并不明显,IT治理陷入误区。
  公司IT治理误区
  总的来说,企业对待IT治理的态度存在几个误区。第一个误区是,纯粹从硬件和软件角度来看IT,而不是从应用层面去考虑。
  误区二,企业追求独立核算的管理方式,从某种程度上也导致很多企业的下属部门调配过分分明。过去国内很多大企业在管理上提倡内部承包,结果企业没有了内部整合的力量,由此出现了信息孤岛。为什么中国现在很多企业出现内耗,很重要的原因是内部核算过于清楚。
  误区三,目前,信息部门之间,包括企业的高层领导,对信息的理解度还比较低,也没有很大的耐心,所以在董事会里面,基本上很少谈到IT是做什么的。董事们谈兼并收购,谈产品开发,谈融资,就不谈IT治理。事实上,国外的调查也显示,只有三分之一的董事会会谈及IT治理的问题。从治理结构上来说,主要的管理问题是没有与业务整合起来考虑。
  公司IT管控三模式
  谈到信息化,最大的问题是不知下一步该如何决策?现在,很多的企业领导其实是处于一个十字路口:一方面做了很大投入;另一方面,又应用不了。该如何决策?该如何实施?
  事实上,从治理架构上分析,IT应该站在公司的组织架构去定位自身的职能,目前有很多大企业选择权力下放,每一个子公司、每一个部门都有自己IT组成,硬件和软件大都分散,这种分散式的开放管理,事实上在目前面临很大的问题;另一种方式是什么都是总部决策,从最细的IT自动化,到重大决策全都总部一手处理,以中央集权来包揽所有决策处理,没有授权;第三种是混合型,IT总部管主要核心的架构,其他部分由下属部门自己发挥运用。从目前来看,国内企业的IT管控主要有这三种模式,当然不同企业相应也有不同的调整。
  设置何种模式的IT管控架构,最终的关键还是要落实到企业的领导班子怎么对IT决策进行定位,譬如第一种方式,总部的决策根本没有办法实施,各自为政;第二种可以实施,但需要项目部的支持;第三个方式则要求关键决策必须做好。这些都涉及到不同治理架构背后的不同的责任和方法。
  IT价值何在?
  德勤在美国曾经做过IT治理的调研分析,谈到为什么要把IT治理正规化,美国很多大公司都希望借此把IT成本降低,把企业的运营成效与IT结合起来。调研中83%的公司认为需要更有效地将IT治理和业务战略结合起来。70%的访谈者认为要改进IT的价值提升,还有67%的人认为要改进和强化风险管理和规划,通过这三个数字可以看出,IT治理的正规化前景还是被看好的。
  IT治理,到底能回报多少?其实要从两方面考量,第一是基础建设和网络建设,这方面很难评估直观成本的节省有多少。比如做ERP(企业资源计划),可以综合考虑它的价值,但评估投资却不太可能。这种情况下,咨询公司往往建议就某一个应用专业的改进进行价值评估,比如CRM(客户关系管理),可以在搭建平台后,针对客户的流程方面是否能加强企业的管理进行监控。通过一系列的改进和业务的调整来量化一部分成效。其次,在评估ROI(投资回报率)的时候,也应适当考虑IT的补充价值,可以用定量和定性两种思路来判断。比如由于IT流程的自动化程度越高,项目进展越快,各环节的反应速度也越快,各部门间的信息能够相互流动,风险控制的效果也增强了,这些对企业而言也是效益。


第三十五届CIO班招生
国际CIO认证培训
首席数据官(CDO)认证培训
责编:

免责声明:本网站(http://www.ciotimes.com/)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媒体供稿和第三方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
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仅限文字、图片、LOGO、音频、视频、软件、程序等)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请及时通知本站,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