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IT业界 > 正文

疫情加速双循环,科技企业如何迈好"十四五"开年第一步

2021-03-10 18:44:50  来源:互联网

摘要: 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
关键词: 十四五规划
       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

  近代以来,每次重大的科技创新,都会引发产业的变革,从而导致大国的兴衰和全球格局的调整。

  科技的创新和自立对一个国家的未来至关重要。习总书记就曾深刻指出:"坚持创新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的战略支撑。"

  那么在“十四五”开局之年,中国科技企业该如何寻找到发展契机,提升国际竞争力呢?

  疫情影响巨大,解决"卡脖子"现象迫在眉睫

  毫无疑问,对于中国科技企业来说,要寻求突破,就需要搞清当前世界科技领域的竞争格局及未来发展趋势,这对于志在破局的中国科技企业至关重要。

  目前,全球正遭受百年未遇的新冠疫情的严重影响,新冠疫情的不断反复对全球经济社会运行带来了长期且巨大冲击。绝大多数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仍面临严重问题,包括公共卫生系统不健全、经济基础薄弱、债务压力大等,此次疫情的发生将可能进一步加剧全球经济体系的变局。

  如今,疫情的防控效果将成为检验各国治理成效的重要标尺,由于疫情尚未在全球范围内得到有效控制,世界经济复苏前景仍存在高度不确定性,一些困扰复苏进程的问题如不能得到妥善解决,仍会对世界经济增长带来长期不利影响。

  在全球疫情大背景下,作为全球经济生态中的一份子,中国的经济发展也很难独善其身。但好消息是,在经历抗疫初期带来的阵痛后,在举国上下齐心对抗疫情的大环境下, 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果断措施,中国经济在经历短暂暂停后迅速焕发了生机。中国也成为2020年全球唯一实现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

  不得不说,在全球抗疫的过程中,中国这次打了一个漂亮的"逆袭战"。但同时也让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开始加紧实施"科技脱钩"。中兴、华为、科大讯飞等国内知名企业接连受到美国出口管制,这也让中国科技企业认清了现实,中国科技企业需要自主创新、自立自强,才能真正促进中国科技发展到更高的水平。

  中国科技企业该怎么迈好"十四五"开年第一步?

  2021年 "十四五"的开局之年,中国正处在从第一个百年目标向第二个百年目标"转段"的交汇期,面临许多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那么如何抓住机遇,化危为机,进一步提高中国科技企业发展的主动权,为第二个百年目标的实现奠定更加扎实的基础呢?

  首先,科技自立自强是发展之基。

  习总书记指出:"科技是国之利器,国家赖之以强,企业赖之以赢,人民生活赖之以好"。改革开放以来,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和国际合作,我国科技发展取得了很大成就。但事实也证明,在日趋激烈的综合国力全球竞争中,核心技术难以仅靠引进获取。只有掌握核心技术,才能真正掌握竞争和发展的主动权。

  如果总是指望依赖他人的核心科技来支撑自己的技术力量,就只能受限于亦步亦趋的跟随策略,不仅难以根本性地缩小与发达国家的科技差距,而且可能成为发达国家的技术附庸,在国家安全和经济安全上处于不利地位。因此,科技自强自立意义重大。

  其次,借助双循环发展之利。

  "双循环"是两会期间最滚烫的热词之一。而主动跟随"双循环"调整企业发展战略,则成了众多上市公司打破发展"天花板"的致胜妙手。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为上市公司展现了一个广阔的市场平台、一个市场新视野,对每个企业来讲都是重大的历史性机会。

  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对于新时期下坚持底线思维做好较长时间应对外部环境变化的思想准备和工作准备,发展更加安全、稳定、竞争力强的开放型经济具有深远意义,也为自主创新的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指明了发展方向。

  第三,乘数字化转型时代之风。

  所当乘者势也,不可失者时也。2020年一场疫情席卷全球,许多传统企业经济遭受严重打击,破产倒闭的不计其数,这其中也不乏世界知名的大企业。在这样的背景下, 数字化转型成为很多企业接下来必须要做的事情,数字化转型不仅关系到企业生存情况,还关系到中国整个经济的发展。

  疫情发生以来,数字经济的应用场景乘势走进中国人的生活,势不可挡。经济向数字化转型的进程得以意外提速。数字化转型是接下来企业们必须要选择的路,中国的科技企业则要抓住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机会,乘数字化转型时代之风,迅速走上自强之路。

  本土企业如何创自主品牌走自强之路?

  如何实现科技自立自强,实现更多"从0到1"的突破?这对于中国所有科技企业来说都是一项艰巨的挑战。信息技术革命发生以来,中国由于起步较晚,一直处于跟随的状态。国外的软硬件产品在中国市场长期占据主导地位,实现科技自立自强必将是一个绵长且艰难的过程。

  但科技自立自强迫在眉睫,不能因为短暂的困难和阵痛就放弃发展,中国工程院院士倪光南曾表示,"尽管国产化替代是痛苦的,但是必须坚持这么做,因为中兴、华为事件说明,如果不实现科技产品的自主可控,我们的产业可能在一天之内瘫痪"。

  事实上,中国已经有一些具备了科技品牌塑造的能力,例如中国的华为、中兴、科大讯飞、华大基因、大疆等企业都已经成为世界品牌。在向国外输出产品的同时也向世界展示了中国的科技创新和力量,我们可以从一些走出去的企业上总结一些成功经验。

  众所周知中国SaaS起步较晚,在面对国外软件长期积累的技术和产品优势的时候,以SaaS细分领域CRM为例,由于国内CRM厂商都不具备竞争的实力,因此国内软件市场被SAP、Salesforce、微软等国外厂商牢牢占据,国内众多企业客户也不得不选择国外CRM品牌来赋能企业数字化建设。要想拥有可靠、安全、高效率的软件系统,就需要国内CRM厂商自身掌握产品技术优势、科技创新能力以及成熟专业的服务团队,牢牢掌握独立自主的硬核实力,才是解决“卡脖子”问题的突破路径。

  在CRM领域,有这样一家公司,在经历短短10年的积累和沉淀后,如今已经在CRM产品成熟度和服务专业度上能够媲美国外厂商,并且在一些核心领域已经能够完全替代国外品牌,这家企业就是SaaS CRM领域厂商销售易。

  那么这家在2011成立的企业究竟有何秘诀,是如何在竞争激烈的CRM市场上快速成长为可以比肩国外知名厂商的呢?回顾销售易的发展史,我们不难发现自主研发、紧跟客户需求以及放眼全球是其取得如今成绩的重要三个因素。

  在成立之初,销售易创始人史彦泽就致力于打造一家崛起于中国的世界级企业服务商,首要的挑战就是如何提升自主研发的能力。为了招募技术人才,史彦泽不遗余力,亲力亲为,招募了云计算、移动、社交、大数据、AI等各个领域的技术专家加入销售易,从而支持公司产品和研发层面的快速迭代来满足中国客户的需求。对此,史彦泽表示:我们所做的事情难度极大,必须要有更多世界级人才帮助,才能提供专业、创新、更懂客户的产品和服务。

  在重视产品研发的同时,销售易也一直紧跟时代发展额需求,快速满足用户的需求。例如在成立之初,销售易便预料到移动CRM是接下来的发展趋势,所以产品在研发之初就采用移动优先的研发思想,原生于移动端,相比于从PC系统一直到移动端的产品,让销售易CRM具有天然的竞争优势。

  在2015年,销售易意识到大型企业多样化、定制化的业务需求,并在CRM软件平台化方面进行布局,投入研发PaaS平台。这个历经近6年时间打磨成的aPaaS平台,除了能支撑企业标准业务场景外,还能提供灵活的个性化配置和开发能力,可以针对不同行业、不同规模企业的需求,随时低代码调整搭载在aPaaS平台上的产品,这与大型企业复杂程度高、更新迭代快的业务需求高度契合。

  同时为了更好的融入社交使用习惯,销售易一直与腾讯有着密切的合作。为了满足产业互联网下企业深度连接客户的需求,销售易以腾讯14亿+社交数据为基础,集成企业微信、腾讯企点、腾讯广告、腾讯会议以及腾讯AI等能力,帮助企业连接客户、打通价值链;同时销售易还加入了腾讯SaaS生态“千帆计划”,携手腾讯为全行业企业提供全链条数字化解决方案。

  销售易的付出也很快得到了市场上的回报。自从2017年开始,销售易就登上国际分析机构Gartner的SFA魔力象限,并且如今连续四年在竞争激烈、审评严苛的SFA魔力象限上面立足,并且每年位置都比往年有提高。销售易至今仍然是唯一进入Gartner SFA魔力象限的中国厂商。

  同时,销售易”Neo-Platform“ PaaS平台还成功入选Gartner hpaPaaS推荐供应商名单,此名单中国本土仅有阿里云、金蝶、销售易三家厂商入选,充分证明销售易的PaaS平台能力已经达到国际水平。

  截止当前,销售易已经成功拿下联想集团、海康威视、上海电气、沈鼓集团、滴滴等诸多行业500强企业客户,这些企业以前都是与国外CRM厂商合作。在一连拿下多家知名企业的订单之后,销售易不仅证明了自身实力,更证明了国产品牌完全可以媲美国际厂商产品,中国CRM厂商已经具备支撑企业走向国际化的能力。

  如今,企业数字化成为了当下以及未来的“新浪潮”。销售易一直在积极响应国产创新、科技创新的国家政策,助力更多中国企业迈向数字化转型新台阶。同时,销售易多语言、多地域、多币种的国际化能力以及海外服务器集群,为众多有海外业务需求的中国企业加速了国际业务数字化进程。

  总之,与其被动挨打不如未雨绸缪,中国科技企业需要自立自强,也需要越来越多像华为、销售易这样的企业,通过自主创新精神提升企业内在的力量,避免在走出去的关键时刻被“卡脖子”,同时还要借助国家"双循环"战略提前布局, 在走出去的时候同时也要走的更远。

  最后,自主创新是国内科技企业发展壮大的唯一途径,只要越来越多自主创新的企业成长起来,中国的科技才能真正的实现自立自强!


第三十六届CIO班招生
国际CIO认证培训
首席数据官(CDO)认证培训
责编:chenjian

免责声明:本网站(http://www.ciotimes.com/)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媒体供稿和第三方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
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仅限文字、图片、LOGO、音频、视频、软件、程序等)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请及时通知本站,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