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IT业界 > 正文

专访贝锐科技CEO陈宇晔:“三驾马车”协同发力 打通智慧办公生态链

2020-06-01 18:06:17  来源:驱动中国

摘要:2020年,可以说是智慧办公发展的一个关键节点,随着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的成熟,智慧办公已经不再是赶时髦,而是成为越来越多企业的实际需求。
关键词: 贝锐科技
2020年,可以说是智慧办公发展的一个关键节点,随着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的成熟,智慧办公已经不再是赶时髦,而是成为越来越多企业的实际需求。对企业而言,需要明确的是远程办公并不只是员工线上沟通交流,更涉及到企业内部流程操作、业务处理,远程运维、信息安全等深层次的内容,考验着一家公司的整体线上作业能力。因此,选对智慧办公产品至关重要。面对市场上数量繁多的远程办公软件,上海贝锐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贝锐科技)为何能在智慧办公赛道里脱颖而出,成为越来越多企业的选择?我们有幸邀请到贝锐科技CEO陈宇晔,为我们解答贝锐科技如何帮助企业完成办公方式的进化使命。

上海贝锐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CEO陈宇晔

信息化观察网:作为资深的老牌互联网应用服务商,贝锐科技成立之初的背景是怎样的?当初为何选择DDNS业务?

陈宇晔:当时随着互联网逐步的普及,IPv4网络环境下公网IP已成为稀缺资源,所以互联网服务提供商会给用户提供随机分配的动态IP地址,而远程访问必须实时获知服务器当前的IP地址才能访问内网应用,导致客户想从外网访问至内网信息十分困难。

花生壳动态域名产生的背景,是为了解决早期用户搭建网站的问题,用户可以通过花生壳动态域名自己完成网站的搭建,它的出现在市场上获得了极大的反响,在短短的几年时间内用户注册量激增。花生壳动态域名解析会将服务器的动态公网IP与一个域名绑定,域名将实时更新最新IP,使外网主机随时可以通过域名远程访问,让客户远程访问时没有后顾之忧。花生壳动态域名的成功给了我们很大的信心,为了更好的发展互联网业务,我们成立了贝锐科技,彻底地与以前传统的网络设备分销隔离开来,更好的发展互联网业务。

信息化观察网:随着发展,DDNS业务转型为花生壳内网穿透,又推出了向日葵远程控制、蒲公英SD-WAN异地组网,这几条业务线之间在技术上有什么联系?

陈宇晔:早期宽带成本高,为了解决中小企业的困境,我们开发花生壳动态域名解析的业务,在互联网的发展过程中,公网IP的成本越来越高,宽带运营商逐渐不给客户分配真实有效的公网IP,导致用户无法访问至内网业务受限,因此花生壳推出了无需公网IP的内网穿透服务来解决客户因没有公网IP无法外网访问的窘境。

随着内网需求的多样化,点对点的连接方式不再能满足用户多元化的内网场景,比如特殊时期的远程办公,如何实现公司全体员工在外访问ERP/OA/CRM等内网服务场景?为了匹配不同局域网之间的互联互通,我们推出了蒲公英SD-WAN系列路由器和客户端,通过路由器与路由器组网、路由器与蒲公英客户端组网、蒲公英客户端与客户端组网三种组网方案,快速组建异地虚拟局域网,解决异地访问难题。

花生壳属于嵌入式软件,向日葵是应用型软件,蒲公英的定位则是一种全新模型下的智能硬件。纵观这三条产品线,分别在不用的时期根据用户的需求完成了更新迭代,且互联互通,为广大企业客户建立人与设备、设备与设备、网络与网络的连接,提供更优质的用户服务。

信息化观察网: 花生壳内网穿透面向的客群是哪些?解决了对方什么痛点?相比同类产品,有何优势?

陈宇晔:花生壳内网穿透主要为没有公网IP或存在动态IP、没有办法设置映射的各行各业用户,提供简单、安全、稳定、高效域名解析服务,实现各类基于域名的互联网应用服务的外网访问。

作为国内最早一批动态域名解析软件商,花生壳深耕行业十余年,凭借内网穿透领先的技术,为数万家政企单位和1800多万个人用户提供了成熟稳定的内网穿透服务。在安全上,花生壳通过使用自主开发协议、TLS加密传输通道、密码访问限制、品牌隐私保护等保障用户信息数据的安全,在全国范围部署数千台转发服务器,平衡用户使用,宕机时自动迁移服务器,还支持同一连接虚拟多通道、按需创建连接、HTTPS SNI支持等先进的数据转发技术,全面保障了数据传输的高效、稳定性,提供个性化的定制服务和嵌入式解决方案。

信息化观察网: 面对远程办公、智慧办公需求,向日葵提供了哪些解决方案?目前成效如何?

陈宇晔:疫情前后远程办公的普及速度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向日葵的用户量甚至超过了疫情前的1-2倍。向日葵远程控制是自主研发的支持Windows、Linux、Mac、Android、iOS全平台的远控专家,包括开机棒、开机插座、控控等智能硬件,用于不同设备之间相互控制来满足不同企业和个人的各种需求。

以个人为例,可以选择使用向日葵标准客户端,对在家办公,商旅出行的人士来说,他的多平台适配性与功能都能很好的满足需求。像桌面控制,能随时连回公司办公电脑,能让你随时随地拿到公司电脑里的文件,在结束远程时可以自动锁定电脑屏幕,更好的保护隐私。搭配智能硬件,面对一些内网环境下的主机,可有做到突破网络局限,让企业员工在安全验证后即可远程连接办公室的电脑,实现从开机到控制电脑的全方位远程操作,犹如身临现场。

针对企业用户,还有集成嵌入私有化方案,企业可以把向日葵提供的远程控制模块,集成到企业内部的办公系统或者IM工具里面,直接可以应用现成的账号管理系统,降低员工学习成本,并且可以私有化部署服务器,企业自行把控和运营。

向日葵深耕远程控制领域十余年,疫情以来,向日葵助力数百家企业快速复工,也正在有越来越多的企业,选择向日葵作为企业高效管理、运营、协作的帮手。

信息化观察网: 蒲公英产品在智慧办公方面有何应用和具体案例?为用户解决了哪些痛点?达到了怎样的效果?

陈宇晔:蒲公英最早起源于VCN,它是一种隧道技术和安全加密的技术。早期VCN技术使用受限于协议、专用设备,而蒲公英SD-WAN能为企业提供协同办公的智能组网解决方案,较传统虚拟专线的部署复杂、专人现场维护、安全性以及高成本而言,蒲公英SD-WAN采用全面覆盖互联网、专线、无线网络等常见接入方式,在无公网IP或专线的情况下低成本高质量的实现公司跨网络跨地区的异地互访、文件加密传输或共享。

比如中山创杰软件公司用蒲公英SD-WAN方案后,使异地公司分部有效访问总部的ERP系统,让原先中断的业务流程重新连接,解决了多分支企业的互访难题,提高了企业之间的工作效率。同时蒲公英的云管理平台可导出日志,满足企业日常远程管理、远程维护的需求,无需现场维护,为企业减少人力维护成本。在安全性方面,蒲公英采用AES/RSA加密技术保证传输数据安全。

除此之外蒲公英还能为企业提供私有化部署,满足满足各种规模项目定制化需求。

信息化观察网:智慧办公风口下,贝锐科技旗下哪一款产品有望迎来爆发增长?

陈宇晔:向日葵和蒲公英已经形成完善的远程办公体系,许多远控只停留在软件层面,向日葵通过不断对用户分析、调研,开创了软硬件结合的方式,把远控做到了极致。拿这次疫情来说,远程办公先决条件是打开电脑,关闭的电脑怎么远控?向日葵早期有开机棒,连接在网线与电脑之间,通过WOL远程唤醒,但很多设备不支持WOL,迭代升级后才有了如今开机插座,只要接在电脑电源下,通过向日葵APP来远程开关机,再配合向日葵软件就能无缝完成远控。

如果说向日葵是基于桌面的远程办公,那蒲公英更多用在内网环境下的OA、ERP、NAS等系统。在疫情期间内网企业应该是很头疼的,很多数据/资料需要从内网系统中获取,甚至整个公司的员工都需要在外网访问内网,企业IT被迫要临时搭建VPN,但要找到一个好的VPN不容易,既要稳定又要安全还容易操作,搭建速度也要快,还要照顾非技术人员登录问题。

如果把不同区域的设备组在一个局域网里,就能互联互通,这就是蒲公英的原理,只要把各个成员通过蒲公英组网,这样在不同区域的员工就能借助蒲公英访问公司内网,只需简单注册即可,对于一些网络环境复杂的企业,可以借助蒲公英路由器来实现组网,并且在个人、企业、工业各个领域都能实现。同样蒲公英也可以跨系统运行:iOS、Android、Windows、macOS、Linux/树莓派都能实现组网。最关键的一点多功能蒲公英路由器和普通路由器价格一样。

向日葵和蒲公英迎合了智慧办公2.0云办公的特点,势必会迎来爆发式增长。

信息化观察网:贝锐科技在三条业务线上的营收比例是怎样的?未来主要发力点是什么?

陈宇晔:贝锐科技多年的营收以花生壳为主,近年向日葵迎来爆发期,有迎头赶上花生壳的趋势,实力相当;而蒲公英当前处在市场增长率爬升阶段,营收占比相对其他两个业务线占比较少,但蒲公英的成长逐日可见,未来可期。

未来,贝锐科技将围绕“连接无处不在”的发展主题,建立一套完整的产品思路和模型,用3-4年时间孵化出一条全新的产品线。同时,将在维持花生壳稳健发展的前提下,深入不同行业的企业连接需求用心经营和推广向日葵远程控制,紧紧围绕技术创新来提升核心竞争力,努力掌握自己的核心技术,不仅要让向日葵成为中国市场上的王者,更要走向国际化。并同时主攻蒲公英SD-WAN方向,通过技术维度和市场维度双向发力,加快占领中国市场份额,全面布局国际化发展战略,开拓更广的业务群体。

结语

智慧办公渐成趋势,未来将成为企业不可或缺的标配。贝锐科技一直在践行“连接无处不在”的发展使命,旗下花生壳内网穿透、向日葵远程控制、蒲公英智能组网三大知名品牌,各司其职、多维赋能,助推企业办公实现智慧升级。未来,我们希望贝锐科技能够初心不改,继续深耕自主创新和核心技术研发,共创中国智慧办公新未来。


第三十六届CIO班招生
国际CIO认证培训
首席数据官(CDO)认证培训
责编:chenjian

免责声明:本网站(http://www.ciotimes.com/)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媒体供稿和第三方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
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仅限文字、图片、LOGO、音频、视频、软件、程序等)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请及时通知本站,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