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IT业界 > 正文

领衔发展新动能,中国电信DICT高调亮相天翼博览会

2019-09-24 16:06:04  来源:科技世界

摘要:9月20日,在2019年天翼智能生态博览会期间,中国电信DICT应用能力中心举办了主题为“培育5G新动能,共筑DICT生态圈”的DICT应用生态论坛,宣布了生态合作宣言,并与30家生态合作伙伴现场签约。
关键词: ICT
     9月20日,在2019年天翼智能生态博览会期间,中国电信DICT应用能力中心举办了主题为“培育5G新动能,共筑DICT生态圈”的DICT应用生态论坛,宣布了生态合作宣言,并与30家生态合作伙伴现场签约。同时还发布了集成5G、云及电信通信能力的智能通信云平台、云会议等两款产品,充分体现了DT、IT、CT融合的价值。

       

       中国电信DICT应用能力中心兼中国电信系统集成有限公司总经理刘志勇认为,5G网络能力向多维度延伸,极致连接能力影响所有行业。和4G相比,5G网络能力全方位得到提升,在峰值速率、用户体验速率、连接数、时延、移动性等多个指标上,5G实现了质的飞跃。5G的蓬勃发展,带来更强的连接能力、更快网络速度、更为丰富的数据等等,也在助力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的快速发展,并相互融合,催生出更大改变传统的力量。

       

       最近三大电信运营商相继发布的半年报也表明,随着提速降费深入,基础的宽带业务、移动流量都进入增量不增收阶段,甚至开始负增长。而运营商新业务还难以形成规模收入,且还必须面临来自互联网公司、系统集成服务公司、内容提供商等的竞争。这时,DICT成为了运营商新的增长点。2019年上半年,中国移动的DICT相关业务占到全部收入的10%以上,中国联通相似的分类“产业互联网”也成为了新的收入增长点,42.9%的同比增长,增加50亿收入。中国电信的DICT业务收入收入达308亿元,占到服务收入的16.9%,比上年提升2.5个百分点,推动公司服务收入增长2.8个百分点(实际公司服务收入也增长2.8%,也就是说,基本上中国电信的服务收入增长全部都来自DICT相关业务)。

       

       DICT正成为新趋势,通信技术、信息技术、云和大数据技术走向融合,并提供融合型智能应用服务。“未来是‘DT领跑ICT,ICT助力DT’的时代,IT、CT与DT的深度融合是市场发展的必然趋势。”刘志勇表示,基于数据和智能化技术为企业业务创造价值,已经成为各行业客户的共识,数字化转型对行业企业来说不再是选择题。对于运营商来说,发展DICT融合性智能应用,是避免被管道化,突破业务发展瓶颈的必选之路。DICT业务正成为拉动收入增长的新驱动力。 

       

       刘志勇介绍,中国电信DICT应用能力中心在今年推出了“4+1”关键平台,“4”大行业应用平台分别为:智能视频云平台、智能通信云平台、金融风控平台、政务一体化平台;“1”是定位内部研发赋能的比翼共享研发平台。

       

       在7月举行的2019中国互联网大会上,中国电信DICT应用能力中心已经发布了智能视频云平台和政务一体化平台。此次,又发布了“5G+智能通信云”平台和“5G+云会议”产品,通过集成和创新,让“水”从“茶壶”中顺利倒出来,释放5G能力,为行业客户带来更加更智能、更高效的通信服务。

       

       中国电信DICT应用能力中心基于语音能力开放平台,开发了更多的行业应用产品,推出的平台版本2.0——智能通信云平台,整合了电信核心的大网资源,云化方式部署,致力于为政企客户打造“资源+平台+应用”的创新型融合通信产品。在应用平台上,有面向企业与客户通信场景赋能的云呼叫产品、企业内部协同通信场景赋能的云总机产品两大产品体系,上述场景可以结合云中继、工作号、云录音、VoLTE视频等多种能力,形成“1个平台+2个产品+N个应用”的融合体系。

       

       

       “5G+云会议”(Cloud Meeting)以5G /专线为通道,以天翼云(公有云/私有云/混合云)为载体,构建“集约、开放、合作、智能”的5G+4K高清云视频会议平台,为政企客户提供“5G+云网+智能+高清会议”的融合服务。

       

       “我们将围绕通信能力‘开放’、通信场景‘赋能’、产业合作‘生态’三个方面来展示中国电信在赋能企业‘数字通信’领域的发展成效。”刘志勇在论坛上表示。

 

 

 


第三十六届CIO班招生
国际CIO认证培训
首席数据官(CDO)认证培训
责编:chenjian

免责声明:本网站(http://www.ciotimes.com/)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媒体供稿和第三方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
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仅限文字、图片、LOGO、音频、视频、软件、程序等)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请及时通知本站,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