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IT业界 > 正文

人口红利消失 制造业如何破局?

2017-03-28 16:17:48  来源:中国网

摘要:近日,博鳌亚洲论坛在海南如期举行,本届博鳌论坛年会的主题为“直面全球化与自由贸易的未来”,旨在汇聚各方智慧,为推动自由贸易凝聚共识。
关键词: 制造业
  近日,博鳌亚洲论坛在海南如期举行,本届博鳌论坛年会的主题为“直面全球化与自由贸易的未来”,旨在汇聚各方智慧,为推动自由贸易凝聚共识。在当前全球经济复苏缓慢的大背景下,加强区域合作,推进经济全球化成为一种趋势。
 
  在互联网不断发展延伸的今天,过去分裂的区域性市场统一成了全球大市场,经济全球化趋势愈发明显。而中国经济在经历了30多年的高速增长之后,开始进入一个增速放缓、结构升级、动力转换的新阶段。
 
  人口红利消失 制造业急需寻找新引擎
 
  曾经,中国制造一度曾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依托,而如今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东南亚国家在中低端制造业上开始发力,以及受我国计划生育、劳动力综合素质提高等因素的影响,我国的人口红利优势正逐渐丧失。优衣库、耐克、富士康、三星等世界知名企业纷纷在东南亚和印度开设新厂,搬离中国。近年来以制造之都着称的东莞有数以百计的大型工厂相继倒闭。
  流水线工人在工作
 
  面对人口红利消失,借此发展起来的传统制造业面临着生存难题,如何有效利用信息化技术,提升效率,降低成本,成为了制造业解决人口红利消失的重大课题。
 
  作为中国制造业的代表企业,格力在面临这一问题时就利用互联网+技术交出了一份完美答卷,此前在物流分析、生产监控、质量控制等方面需要业务人员每周整理Excel,经过复杂的公式计算后结果交于IT人员进行图形设计,费时耗力、实时性差且数据准确性无法保障。在引入大数据技术后,解决了数据孤岛问题,且业务部门可以通过自助式分析完成常规的报告分析,大大提高工作效率。从企业管理方面,物流分析、质量控制,可以直观高效的对订单、检选、执行、配送、成本各个环节进行生产监控,通过数据分析反推业务优化,极大的降低了人力,大大提升了生产效率,降低了成本。在格力营业额达到800亿的时候,公司人数接近10万,随着工人工资成本的增高,格力利润降低明显,而当通过使用大数据等技术后,格力的营业额增长了接近50%,达到1100多亿,但是人数减少到7万人,除去技术人员后,团队效率提升近一倍,有效的较低了成本。
 
  互联网+制造业 加速推动中国智造
 
  数十年来,我国的经济发展一直都是靠着以低附加值的制造业为动力的。中国制造廉价玩具、鞋子、纺织品等并将它们出口到世界。因此制造业在我国经济中占有重要比重,要想继续保持我国经济在世界经济格局中的竞争力,必须对制造业进行创新升级。
 
  而中国制造要想真正的向中国智造完成转变,则必须要依靠云计算、依靠大数据、依靠互联网+中国制造业的持续发展。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强化创新引领,新动能快速成长。深入推进“互联网+”行动和国家大数据战略,全面实施《中国制造2025》,落实和完善“双创”政策措施。”
 
  在世界范围内,建设互联网+制造业,实现智能制造,也被认为是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核心,也是目前欧美强国制造业努力的方向,美国、德国、法国、日本、印度等都在大力推进互联网+制造业的发展进程。我国互联网+制造业发展也不甘人后。三一重工物联网团队创业组建的树根互联技术有限公司(简称“树根互联”),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基于树根互联和腾讯云联手打造的“根云”平台,可以为本土制造企业提供专业的大数据分析、应用开发和工业设备模型知识库,实现了在智能制造工程领域的突破。在腾讯云技术的支持下,树根互联大数据平台已经在全球范围内接入超过23万台工程机械的数据,总共积累一千多亿条工程机械工业大数据。机器故障维修2小时内可以抵达现场,24小时内完成维修;易损件备件呆滞库存低于同行业40%以上;每年为下游经销商降低备件库存超过3亿元。
 
  机器人自动流水线
 
  此外,在中国智造领域,海尔也表现不俗,近日,在由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和工业互联网产业联盟联合主办的2017工业互联网峰会上,正式发布了COSMO平台,这个平台是中国首个也是最大的自主研发、自主创新的工业互联网平台。与以往的“内部自给型资源”不同,该平台更加讲究开放性,在海尔COSMO平台的第二层SaaS应用层,将模式软化云化,形成全流程的应用解决方案。既有提升工厂自身能力的智能制造方案—智能制造方案,实现工厂内外的协同。
 
  最终,在互联网+发展的引导下,我国将完成对剩余资源的重新分配,并优化改革供给侧需求,减少信息流动障碍,加速资源要素流动,完成我国实体经济的转型升级,让中国制造真正变成中国智造,使我国在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下更具备竞争力。

第三十六届CIO班招生
国际CIO认证培训
首席数据官(CDO)认证培训
责编:chenjian

免责声明:本网站(http://www.ciotimes.com/)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媒体供稿和第三方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
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仅限文字、图片、LOGO、音频、视频、软件、程序等)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请及时通知本站,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