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IT业界 > 正文

银票网风险大吗?银票网打造安全平台不让预警响起

2017-01-23 16:34:43  来源:中国新闻采编网

摘要:不得不说,2016年是票据行业的“灾年”。
关键词: 银票网
  不得不说,2016年是票据行业的“灾年”。
 
  《人民网》梳理了2016年7起巨额票据案件,案值最高达39亿元,最低的也有4.5亿元。涉及的机构不仅有地方商业银行,更有国有四大行分支机构。
 
  针对票据市场的频频出现的问题,2016年4月30日,央行和银监会联合发布《关于加强票据业务监管 促进票据市场健康发展的通知》,要求银行开展票据业务风险排查,并要求各行在7月15日前将自查情况报送央行和银监会。7月份银监会再次发文要求排查风险,监管力度空前。
 
  一向号称“0风险”的票据业务怎么了?以银票网为代表的互联网票据理财行业还可以继续相信吗?
 
  票据业务出了什么问题?天灾还是人祸?
 
  银票具有银行信用背书,本属于安全性较高的资产,然而是什么原因导致了票据风险的频发?据银行业内资深人士分析,其根本原因在于银行内控机制缺失以及员工道德风险失控,或者两者至少有其一。
  银票网创始人兼总裁易德勤
 
  银票网创始人兼总裁易德勤表示,从交易的过程来说,银票市场的贴现、转贴现情况没有统一的登记记录,信息散落在各个交易主体。不同银行不同系统,对所开票据真实性验证中间环节较多,这就导致容易被交易经办人员有机可趁,出现多次流转。银行票据案之所以会发生,一个很大原因是内部风控不足。农行案件中纸质票据变报纸,将票据非法挪用、不经审核入账即转出票据,都离不开银行经手人的配合,而票据中介机构的介入则让情况变得更复杂。
 
  易德勤表示,纸质票据的物理限制,导致交易中普遍存在信息不透明、交易时间限制不严的情况。此外,纸质票据在流通过程中,还存在被损毁、被克隆乃至被造假的可能,导致难以如期兑付而引发风险事件。
 
  显然纸质票据的特殊性与票据经手人的道德因素所产生的风险是近来票据案件高发的主要因素。
 
  对于专注于银行票据中的电子票据理财的银票网来说,银票网选择的领域已经规避了纸质票据出现奉献的可能,而现在,银票网也正努力规避人带来的风险。
 
  防控“人的风险”银票网在努力
 
  一个人的一念之差很可能造成一个平台的信誉崩塌。
 
  很显然,银票网清楚这一点,为了引导员工的思想积极向上,银票网在公司里建起了党支部,2015年6月6日,银票网成立党支部,副总裁乐晓凌任党支部书记。
  这一时间节点距离银票网上线还不到一年,更是刚好是互联网金融发展最为迅猛的一年,就在其他企业忙着跑马圈地、哄抢用户的时候,银票网早早地创建了自己的党支部,创始人兼总裁易德勤、董事兼CEO刘榕宾等企业核心领导人都是党支部成员。
 
  在党支部的带领下,银票网组织青年员工去看望慰问抗战老兵和老将军,还为上海长宁区天山街道环卫工人举行了“送温暖”的公益慈善活动。
 
  在易德勤看来,“党建工作不仅是必要的,而且以银票网的发展经历来看,党建正在互联网金融行业中发挥着愈来愈重要的积极作用。”
 
  除了思想上的积极引导,让员工快乐工作,能让合适的人在合适的岗位上迅速成长也非常重要。
 
  2017年开局之际,银票网与国内最权威的人才测评机构北森达成战略合作,合作期间,银票网将借助北森人才测评系统,对现有人员开展评估、培训工作,招聘选拨新员工,为企业识别和挖掘人才。
 
  借助人才测评系统,一方面员工可以了解自身的岗位素质能力,对自己的工作技能有直观的认知;另一方面,银票网会依据测评结果对员工进行针对性的培训,帮助其发现自身短板,并加以改进,提升其职业技能。
 
  另一方面,深挖专业技能也是人才测评带给员工的又一红利。俗话说“术业有专攻”,银票网作为金融平台,技术、运营、市场等部门各司其职,每个部门的员工,不论是写代码的程序员、还是做运营的编辑、拓市场的销售······都能借助人才测评系统实现专业技能的提升与完善。
 
  除了思想上的引导与职位上的合理安排,银票网也从没忘了将技术与人的因素相结合,最大程度减少人的因素可能带来的风险。
 
  银票网建立了“安全的资金存管管理、全流程的信用风控制度、技术数据结合的风控操作、多重技术保障的用户数据安全、法律合规保障”的五位一体的风控体系,并且专门引进工商银行、招商银行等国有大型商业银行出身的中高层管理人才用以强化执行。让人与技术实现有机结合,最大程度降低风险。
 
  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灾年”对于银票网这样恪守底线的企业来说,反而是一次优胜略汰的机会,通过一两年的洗礼换来整个行业的健康发展,换来银票网这样的积极追求完美的企业的迅猛起飞,值。

第三十六届CIO班招生
国际CIO认证培训
首席数据官(CDO)认证培训
责编:chenjian

免责声明:本网站(http://www.ciotimes.com/)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媒体供稿和第三方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
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仅限文字、图片、LOGO、音频、视频、软件、程序等)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请及时通知本站,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