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IT业界 > 正文

CES再现黑科技,长虹分子识别手机或将开启手机业新纪元

2017-01-13 10:07:07  来源:

摘要:1月5日,素有前沿科技风向标之称的CES展在美国拉斯维加斯开幕,从历年CES最尖端的产品与技术展示中,可以瞥见每年手机市场主旋律。譬如
关键词: 长虹 手机 新纪元
  1月5日,素有前沿科技风向标之称的CES展在美国拉斯维加斯开幕,从历年CES最尖端的产品与技术展示中,可以瞥见每年手机市场主旋律。譬如2015年的续航,2016年的双摄,那么2017年手机产品会拼什么呢?
 
  在用户逐渐对硬件参数麻木的新竞争阶段,长虹抛开厂商惯用的配置叠加、技术升级等“老套路”,重磅发布全球首款分子识别手机长虹H2,成为今年CES上的一颗闪耀明星,世界上由此有了第一台能够通过传感器具备物质识别能力并进行个性化健康管理的黑科技手机。
 
  
CES再现黑科技 长虹分子识别手机或将开启手机业新纪元
 
  洞悉万物,手机从此大不相同
 
  美国当地时间1月6日上午,长虹在CES展馆发布全球首款分子识别手机长虹H2手机。“H2手机搭载了小型化高分辨率近红外光谱传感器,可发出指令对被测物体进行近红外吸收光谱的数据采集,并将光谱数据传输至云平台进行分析、计算、处理,得出定性、定量分析结果,手机将数据化和图形化的结果呈现给用户,并向用户给出相应建议及推荐。”长虹控股公司总经理李进在发布上介绍说。
 
  据悉,长虹H2手机可通过分子识别,提醒用户关注食品中的脂肪含量、饮料中的酒精含量,或者提供食品化学成分分析等服务。长虹H2手机的发布,预示着长虹在物联网手机领域的探索更进一步,以长虹UP物联运营平台、大数据、云服务以及智能服务业务为支撑,可以让手机更好的为用户服务,让手机“更懂你”。
 
  人类每天都在和周边的物质发生联系,例如食材、药品等,但对物质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复杂过程的定量化却没有完全了解,而长虹H2的诞生,将弥补人类对物质的认知缺陷。“这款手机将使我们不会再买到假药,喝到假酒,简直太神奇了,这早已经超越了我对一部手机的期望。”分析人士指出,通过H2,人们可以直接识别到物质的分子属性,使得我们对世界的真实性大大增强。
 
  手机作为至关重要的智能终端,影响着生活的方方面面,正是无数传感器的作用,而在传感器领域,长虹有着多年的研发经验与技术储备。早在2013年,长虹公司董事长赵勇就提出面向物联网的“新三坐标”智能战略,并表示,智能终端正式进入“传感器”时代。“在分子识别技术的应用与推广,长虹在IOT时代将更有效的掌握入口资源。”长虹公司技术中心总经理张恩阳表示。
 
  “这是人类历史上从来没有过的产品。”行业人士纷纷惊叹,甚至有人拿它的横空出世与当年GPS传感器搭载到手机所引发的位置服务革命相提并论。有手机行业资深人士向记者表示,长虹H2突破了物质识别的门槛,赋予手机更多的想象力,有望成为物联网环境下的重要交互入口。
 
  
CES再现黑科技 长虹分子识别手机或将开启手机业新纪元
 
  出类拔萃,引领手机行业新革命
 
  从万物互联到能够识别物质,长虹手机实现了物联网时代技术整合和用户运营的持续引领。当然,作为一款优秀的手机,长虹H2手机用顶级配置呈现出的整体体验以及流畅性也非同凡响。
 
  据悉,H2拥有6英寸全高清屏幕和极高的屏占比,视觉效果和握持感均出类拔萃。手机搭载2G赫兹的八核处理器以及4GB RAM和64GB ROM可以满足用户对大容量的需求。16M像素摄像头也处于较高水平。即使不考虑创新的分子光谱仪功能,它依然是一款优秀的手机。
 
  值得一提的是,H2还特别设计了一个动人的细节——虹键,任何状态下均可实现一键省电。轻按一下可以关掉不常用的应用程序,清理缓存,长按3秒可以达到极致省电状态,即使只有10%的电量,也能保证正常使用2小时左右,对比普通手机,省电率高达20%以上。
 
  而为了使这款具有时代意义的手机发挥更大的价值,据长虹通信公司总经理程远兵透露,长虹将开放H2手机分子光谱传感器的API接口和SDK,并建立庞大的创客平台来鼓励和支持第三方应用的开发。
 
  
CES再现黑科技 长虹分子识别手机或将开启手机业新纪元
 
  2017年,整体手机市场进入存量换机竞争阶段,怎样跳出智能手机竞争红海对所有手机制造厂商来说,都显得尤为关键。而基于传感器采集与用户大数据的物联服务体验,赋予手机更多的想象力,成为未来驱动用户换机的关键杀招。2017年,智能手机的主题或许会因为H2的发布而明朗起来,对于像长虹等有技术创新力的厂商而言,这将是一个最好的时代,因为他们确实有能力引领着手机行业的新革命。

第三十六届CIO班招生
国际CIO认证培训
首席数据官(CDO)认证培训
责编:chenjian

免责声明:本网站(http://www.ciotimes.com/)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媒体供稿和第三方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
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仅限文字、图片、LOGO、音频、视频、软件、程序等)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请及时通知本站,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