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IT业界 > 正文

牛牛观察|滴滴收购优步中国,这几件事你不得不知道

2016-08-03 17:46:44  来源:二牛网

摘要:  8月1日下午,滴滴出行正式宣布与Uber全球达成战略协议,收购优步中国的品牌、业务、数据等全部资产在中国大陆的运营,并且双方会整合管理和技术上的经验和专长,在用户资源、线上线下运营和营销推广等层面共享资源。
关键词: 滴滴 优步
  8月1日下午,滴滴出行正式宣布与Uber全球达成战略协议,收购优步中国的品牌、业务、数据等全部资产在中国大陆的运营,并且双方会整合管理和技术上的经验和专长,在用户资源、线上线下运营和营销推广等层面共享资源。
 
  与此同时,滴滴出行和Uber全球将相互持股,成为对方的少数股权股东。据称,Uber全球将持有滴滴5.89%的股权,相当于17.7%的经济权益,优步中国的其余中国股东将获得合计2.3%的经济权益。
 
  滴滴出行收购优步中国,听到这个消息,笔者还是有少许感到意外的。因为在滴滴和快的合并之后,滴滴出行已经是网约车市场的绝对老大了,其他的竞争对手除非有模式上的巨大创新,很难对它形成绝对的挑战的。
 
  但市场永远就是这么充满意外和不确定。也许这就是市场的真正魅力和发展动力。意外的事情还是发生了,那么,以下这几个问题,对于你我来说,是不得不关注的:滴滴出行为何还要收购优步中国?意图何在?对双方有何益处?“滴优配”之后会对网约车市场造成什么影响呢?移动出行领域从此就一家独大了吗?会否构成垄断?乘客和司机获得的补贴会否减少甚至消失?打车成本会否增加?
 
  一.滴滴出行为何收购优步中国
 
  首先,在笔者看来,滴滴出行收购优步中国是一种必然。就像当年谷歌和百度的一样,截止目前为止,还没有出现一家外资互联网公司能够在中国成功,这背后不仅是各自企业的抉择、资本运作的必然,还有着某些独特的中国特色在里面。
 
  就Uber而言,目前在中国想要战胜滴滴几乎是不可能的,尽管优步为打开中国市场花费巨大,但是我们根据第三方数据研究机构中国IT研究中心(CNIT-Research)近日发布的《2016年Q1中国专车市场研究报告》,在第一季度中,专车市场整体保持了高速增长,其中滴滴专车以85.3%的订单市场份额居行业之首,而Uber、易到用车及神州专车则分别以7.8%、3.3%和2.9%位列二、三、四位。市场份额决定企业的最终命运,与其说继续烧钱做无谓的挣扎,还不如与滴滴同呼吸、共命运,手拉手一起享用中国市场这块大蛋糕。
 
  况且Uber在这场交易中也并不亏,拿到了全球第二大移动出行公司20%的股份,甚至还不用提供任何的技术及其他总部的资源,这何乐而不为呢?
 
  而滴滴出行收购优步出行也是资本运作的必然。优步CEO曾透露,优步在中国与本土打车软件滴滴快的陷入激烈价格战,每年亏损超过10亿美元;滴滴虽未公布数字,但有媒体粗略计算其2015年至少亏损100亿元。而根据彭博社报道,Uber投资者一直呼吁该公司出售中国资产。
 
  中国互联网的一贯作风是,在资本的强力推动下,依靠补贴和烧钱迅速占领市场份额。而在数十天前,就有消息称,数家机构投资者正在推动优步与滴滴出行签订一项合作协议。这足以看出,资本方面已经渐显困顿与疲软,投资方不愿意继续在这场烧钱拉锯战中继续陷下去。
 
  并且,滴滴、Uber至少有资产管理公司贝莱德(BlackRock)、中国投资管理公司高瓴资本集团(Hillhouse Capital)、对冲基金老虎环球基金(Tiger Global)以及保险公司中国人寿四家共同投资者。其中,老虎基金就有撮合58、赶集合并的先例,这些共同投资方的存在,可以说是为滴滴与优步中国的合并做了铺垫。
 
  最后,我们就不得不说一说7月28日国务院办公厅下发的《关于深化改革推进出租汽车行业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和交通运输部等七部委配套公布的《网络预约出租汽车经营服务管理暂行办法》在“滴优配”中发挥的作用了。
 
  专车政策的出台宣布了网约车的合法性,但是新规中规定,网约车平台不得以低于成本的价格进行不正当竞争,并且在自行定价的同时还要接受政府指导。优步作为一个外来企业,公关中国政府一直都是其弱项,新规出台之后,其价格优势也将进一步压缩。反观滴滴,早在2015就拿到了上海市政府颁发的第一个网约车运营资质。在中国这种特殊的互联网环境下,Uber中国选择和滴滴站在同一条船上,背靠大树好乘凉,无疑是最明智的选择。
 
  因此,从各自的利益和发展来说,“滴优配”似乎更加有利于双方的利益最大化。有了这个利益的驱动,商业上任何的事情都可以发生。所以,滴滴并购优步中国,似乎合情合理。
 
  但是,也有分析认为,滴滴并购优步中国,并不能达到“1+1>2”的效果。原因在于:双方的业务重叠大于互补且合并亦不能止息补贴。何况中国的网约车市场门槛在逐渐的降低,优步中国早已不是什么优质资产,而是一支“正在融化的冰淇淋”,优步允许优步中国被滴滴并购,构成了事实上退出此前自主拓展的中国业务的结果,凸显了优步全球无心恋战中国市场,只不过是给投资人一个交代而已。这种说法似乎也有道理。
 
  2.滴滴出行会否形成寡头垄断?
 
  滴滴并购优步中国合情合理,但合不合法呢?是否真的会和外界所猜测的一样形成寡头垄断,构成行业垄断呢?
 
  我国反垄断法规定:“具有或者可能具有排除、限制竞争效果的经营者集中"的行为属于经营者集中,需要向商务部申报。那么什么叫做经营者集中呢?
 
  经营者集中是指下列情形:
 
  (一)经营者合并;
 
  (二)经营者通过取得股权或者资产的方式取得对其他经营者的控制权;
 
  (三)经营者通过合同等方式取得对其他经营者的控制权或者能够对其他经营者施加决定性影响。
 
  而根据《国务院关于经营者集中申报标准的规定》参与集中的所有经营者上一会计年度在中国境内的营业额合计超过20亿元人民币,并且其中至少两个经营者上一会计年度在中国境内的营业额均超过4亿元人民币。
 
  一种观点认为:如果滴滴出行和优步中国在中国的营业额能够达到20亿元,那么这两家死对头也不可能说合并了。所以,此次合并案件,并不构成垄断行为,也无需像商务部申报。
 
  再者,此次合并案件中,对于市场的概念其实是很难界定的。当年QQ和360的反垄断案的判决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经典案例,在互联网中,我们如何界定相关市场、如何认定市场支配地位、如何定义滥用、如何划分经济战略的选择?何况,作为一个新兴的市场,即使合并之后,还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等资源。
 
  不过,有法律界的人士提醒,此次合并可能会引起监管层的严重关注和严格审查。
 
  监管层的态度不得不予以重视。8月2日,商务部发言人沈丹阳针对滴滴并购优步中国一事表示,商务部目前尚未收到滴滴和优步中国相关交易的经营者集中申报。他强调,滴滴和优步中国合并还得申报,不申报的话,往下走不了。
 
  而在此前滴滴和快的合并时,易到甚至向商务部、国家发改委举报其严重违反中国《垄断法》,但最后的结果却是不了了之。那么,此次商务部到底如何界定滴滴和优步中国的合并之举?是否会放行?还得监管层最终给出答案。
 
  三.中国网约车市场格局如何?
 
  滴滴出行和优步中国的合并,中国的网约车市场格局从此就尘埃落定了吗?
 
  根据根据艾瑞MUT数据显示,2016年6月中国专车市场,易到用车月度覆盖人数672.93万,超过Uber月度覆盖人数504.8万跃居行业第二。此外,在月度总使用次数的维度上,易到用车同样以4171.66万次赶超Uber的3860.59万次位居第二。
 
  这表明,易到乃至神州等绝对不是放任市场流失的。刚刚“被第二”的易到明确表示“滴滴和优步的合并,绝不意味着出行领域的竞争已经结束。疯狂补贴烧钱的时代将过去,重回用服务和品质赢得市场的时代。”而易到背后的男人,贾跃亭也在朋友圈公开申明易到将会推出史上最大力度充返活动。
 
  毫无疑问,此次滴滴出行收购优步中国之后,中国互联网约车领域又将掀起一波狂风暴雨。至于,雨点有多大,变化有多激烈我们不得而知。哪家能够在激烈的市场中脱颖而出,形成自己独有的发展逻辑我们唯有拭目以待。
 
  至于大家所关注的,乘客和司机获得的补贴会否减少甚至消失?打车成本会否增加?其实只需要关注这样一个指标,这个细分市场还有没有几个竞争对手存在?如果有的话,补贴等惯用的竞争策略就不会消失。
 
  如果没有几个竞争主体存在了,那就成为实打实的垄断了,乘客和司机或许就真的难以保证了。这也是我们为何那么关注滴滴收购优步中国是否构成垄断的重要原因。因为,我们已有亲身的体会,在滴滴和快的合并之后,至少关于乘坐的士方面的补贴,现在已经再有原来的好时光了。而取而代之的是,特别是在高峰期的约车时,加价的幅度还是让人蛮吃惊的。
 
  但有一点我们能够肯定的是,良好的用户体验、合理的价格以及优质的服务一定是决定企业生存发展的重要标杆。只要这个市场没有行政壁垒,哪家企业想靠垄断获得超额利润,这种想法也只能在梦中想想好了。因为,伤害到市场主体和用户的直接后果,就是用户的弃用。所以,太多的担心似乎没有必要。

第三十六届CIO班招生
国际CIO认证培训
首席数据官(CDO)认证培训
责编:ruanzh

免责声明:本网站(http://www.ciotimes.com/)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媒体供稿和第三方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
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仅限文字、图片、LOGO、音频、视频、软件、程序等)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请及时通知本站,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