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IT业界 > 正文

技术为根 开放为本 长虹UP平台跨界深耕多领域

2016-04-18 09:47:13  来源:互联网

摘要:生态体系一词起源于互联网企业。最初,传统企业面对互联网变化,更多是将互联网定义为一种渠道、工具。随着阿里、百度、新浪等互联网企业的崛起
关键词: 长虹
  生态体系一词起源于互联网企业。最初,传统企业面对互联网变化,更多是将互联网定义为一种渠道、工具。随着阿里、百度、新浪等互联网企业的崛起,传统企业开始意识到,生态体系是互联网发展到一定阶段后的产物,线上线下开始紧密结合到一起,人们对互联网的依赖逐渐加深后,生活开始与互联网相融合。
 
  所谓的生态体系,是物流系统、信息发布系统、支付系统和互动系统等共同构建的虚拟生态圈,缺少其中任何一个链条,体系将失衡。生态体系的形成颠覆了传统企业的认知。在家电产业,一些主力家电商最初做法是尝试将用户社交与生态圈融合,其结果是覆盖面大幅增加,降低生产成本的同时,形成了品牌营销加产品营销的综合体系。
 
  物联网时代下的生态格局
 
  在物联网时代,无论是互联网企业或传统企业,考验的绝不是企业有怎样单打独斗的能力,而是整个生态链的平衡、协同和竞争。目前已有越来越多的行业观察家先后表示,未来的竞争将是不同商业形态体系的竞争。谁的思想更超前,谁的平台更开放,谁的共享意识更强,谁就可能是未来的赢家。
 
  通常来看,互联网企业生态是由生态链和生态圈所构成。如乐视的生态是由垂直整合的闭环生态链和横向扩展的开放生态圈共同构成的系统。通过“平台+内容+应用+终端”垂直整合的闭合生态链引入与生态链相关的外部资源。目前乐视已经形成了互联网、内容、智能终端、汽车、体育五大生态圈。
 
  对于家电企业来说,基于对智能硬件的核心技术掌控,所构建的生态体系相比互联网企业是自下而上所形成的。通俗一点讲,互联网企业是从软件、内容等线上资源向线下渠道、制造拓展,而家电企业是以智能硬件或制造技术为“点”,逐步向场景、解决方案等 “面”发展。互联网企业和家电企业构建生态体系均有一个共同指向,即以自身产业核心竞争力为导向,逐步形成一个吸引合作伙伴,实现共创、共享的生态圈,最终实现为人和生活所服务。
 
  家电产业中,智能化推动了存量市场的更新迭代,生产商从产品创造到用户互动的精准营销,甚至自动化智能服务,所有迹象表明,用户数据涵盖了信息流和IT基础建设两大重要的价值实现链条,数据正在驱动着企业转型。物联网最终的发展走势是硬件统一、软件定制。
 
  在业内,构建起生态体系的代表性企业是海尔、美的、长虹三家企业。其中,海尔、美的以白电见长,长虹则是军工立业黑电起家,推出了物联运营支撑平台(UP平台)。和海尔、美的相比,长虹构建的生态体系有何区别?
 
  以核心技术构建生态体系
 
  在外界看来,无论是海尔的U+生态圈、美的的M-Smrat生态计划,或是长虹的UP平台,均是以用户需求为核心,最终实现向用户提供各种生活解决方案。
 
  在家电业内人士看来,物联网时代,数据运营者对于需求的理解和业务转化能力将决定未来数据资源变现价值。从这个角度看,长虹构建的UP平台更具成长潜力。
 
  据长虹首席技术官介绍,UP平台由21个能力中心协同支撑,数据分析是该平台的核心能力,具有安全、开放、平衡三个基本特点。在UP平台上,用户行为数据的采集、分析、使用是发现并解决需求的参考依据。相对于家电业其他生态结构而言,UP平台不仅在长虹已有的CHiQ家电产品上做出深耕,同时还跳出了传统黑电白电产品的范畴,向智慧医疗、智慧学习、车联网、能源管理等广域所角度所延伸。
 
  换而言之,常规的家电业生态思维是,根据已有硬件产品结合用户需求进行从点到面的布局。而长虹则是根据硬件制造、生产技术双重思维突破了这个格局。在长虹已经开展的一系列O2O业务中,所强化的物管设备如门禁、车锁,再如医疗数据及设备等,均跳出了电视、冰箱、洗衣机等黑白电产品思维,从需求场景出发,打造的一系列生活应用解决方案,相比之下合作的空间、内容更为广泛。
 
  当年,苹果依靠着iPhone构建起生态系统,基于终端延伸的内容和服务蹦发出巨大的市场潜力,苹果建立起“硬件+软件+服务”的商业模式,卖硬件获得一次性高额利润同时,售卖内容和应用程序获得重复性持续利润。如今长虹构建的UP平台,不仅包含电视、冰箱、空调等智能产品与用户需求的交互,还将智能硬件覆盖领域实现了社会化延伸,随着数据价值的进一步释放和更多智能服务的开展,UP平台有望在多领域内实现数据变现。

第三十六届CIO班招生
国际CIO认证培训
首席数据官(CDO)认证培训
责编:chenjian

免责声明:本网站(http://www.ciotimes.com/)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媒体供稿和第三方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
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仅限文字、图片、LOGO、音频、视频、软件、程序等)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请及时通知本站,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