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IT业界 > 正文

饿了么式围剿:一家创业公司的灾难预警

2016-01-22 15:32:51  来源:沸点IT

摘要:寒潮南下,源起一股暖流逼空北极涡旋。寒冬下的市场,饿了么也正在上演一场围剿战。
关键词: 饿了么
  寒潮南下,源起一股暖流逼空北极涡旋。寒冬下的市场,饿了么也正在上演一场围剿战。
 
  因玩游戏而萌生做外卖头的张旭豪,将这场对竞争对手的围剿命名为GANK。GANK,是游戏中的一种常用战术,多指靠布置陷阱来偷袭、包抄、围杀对手。
 
  但不同于游戏正常规则下的战略制定和防守反击,饿了么式围剿,并没有多少策略性可言,说白了就是一次自上而下鼓动员工窃取信息的强制性任务。
 
  一份网络流传的饿了么内部文件显示,饿了么于1月初在全国启动了“GANK计划”。GANK计划主要内容是盗取“竞对餐厅账号信息表”,信息包括商家的账号密码、用户数据及手机号。
 
  盗取信息后,饿了么将向竞对的用户推送饿了么的信息及红包,并更改竞对商家的菜品价格、营业状态,从而干扰对手平台上的用户体验。为了督促员工完成GANK计划,饿了么甚至对一线员工下达了指标,视完成情况给与奖惩。
\
  网络曝光的饿了么公司下发的GANK计划文件截图
 
  根据另外一份曝光的饿了么员工邮件判断,饿了么在部分区域已经明确将GANK行动指向美团外卖。截止到目前,美团外卖的部分用户信息已遭盗取,用户在社交媒体吐槽:“订过的美团外卖商家,都给我发信息邀请我用饿了么。‘请用饿了么订XXX店’这种信息,好无语啊!”。至于百度外卖、口碑外卖是否也遭遇了“GANK”,目前还在核实中。
\
  饿了么某战区下发gank计划邮件截图
 
  饿了么式围剿,受损的并非只有它的同行,外卖商户的商业利益、用户的隐私都受到了严重挑战。
 
  作为早期外卖O2O的明星创业公司,饿了么为什么甘愿冒着法律风险,做出如此短视的举动?“在融资的关键时刻,饿了么急于拿出成绩,来证明自己的业绩”,一位不愿具名的投资人解释道。
 
  但通过不正当竞争粉刷业绩,恰恰说明饿了么此时实力空虚,团队军心已乱。
 
  GNAK计划  实力下滑的无奈之举
 
  饿了么在全国推行GANK计划,采用不正当的手段干扰商业环境,显然是一种不够自信的举动。作为最早进入中国外卖O2O领域的创业公司,饿了么在商户、用户、城市数量等方面,具有先发优势。然而随着后闯入者的追赶、O2O的竞赛升级,饿了么没有快速反应,守住这些优势。
 
  剖析其原因,或许与张旭豪的管理风格有关。对所有的创业公司来说,从小公司到大公司转变的过程中,最重要的就是管理能力的提升,但遗憾的是饿了么没能做到扩张与能力相匹配。无论是此前曝出的饿了么刷单、打人事件,还是近期的技术事故、黑外卖,都反映出这支年轻团队在管理能力上的缺失。
 
  2015年,饿了么内部管理曾发生重大动荡,COO陈强离职。作为地面销售团队的核心人物,陈强的离开无疑对其有重大影响,某种程度上也使得饿了么人心涣散。
 
  如果说管理能力缺失,还只是导致饿了么的实力下降、核心竞争力丧失。那么价值观出问题,则将彻底拖垮饿了么。
 
  将GANK战术引入商业领域,是一种侥幸心理。GANK不被发现,便可以偷偷坐享成果,损人利己。一旦被发现,涉嫌不正当竞争,将承担法律责任,品牌形象也将受损。可以想象,采用这样战术的管理者,内心秉承怎样的价值观。如果这样价值观不被及时纠正,那饿了么面临的就是一场真正的灾难。
 
  资金紧张  将成最后一根稻草
 
  资本寒冬,资金已成压垮饿了么的最后一根稻草。如果不是面临资金链断裂,恐怕谁都不愿意铤而走险。
 
  饿了么多年专注于外卖领域,业务线单一、无盈利模式、资金紧张,只能靠烧钱来维持“繁荣”。接近饿了么的人士透露,饿了么自2015年以来一直处于疯狂烧钱扩张的状态,2015年累计融到的22.8亿美金都已全部投入市场。
 
  与疯狂烧钱形成巨大反差,饿了么的市场份额不升反降。公开数据显示,2015年饿了么的市场份额已跌破30%,增速远也低于同期的美团外卖和百度外卖。烧钱效率低,投入产出不成正比,已让饿了么陷入“融资—烧钱—再融资”的怪圈。
 
  雪上加霜的是,饿了么并不懂得节流。作为业务单一的创业公司,饿了么的员工超过12000人,规模不输大公司,人力成本巨大;外卖市场根基不稳,饿了么却又匆忙转向同城物流、B2B供应链领域,陷入了一场“负重游戏”;而土豪式的市场营销,也是费钱的事儿。
 
  资本寒冬,饿了么的日子更加难过。近期饿了么的负面新闻不断,例如饿了么强制商家分摊活动年费、饿了么默认商户加价减量等。负面新闻频繁被曝光,释放出了强烈的信号:饿了么没钱了。
 
  这个时候抱住阿里的大腿,成为饿了么的唯一选择,然而投身阿里之路也充满不确定性。去年12月,阿里与饿了么签署投资框架性协议的消息不胫而走。但一个多月过去了,消息仍未坐实,不禁让人揣测饿了么此轮融资是否徒生变数。
 
  “为了重拾阿里的信心,饿了么不得不出此下策(GANK),粉刷业绩”,饿了么离职员工分析。
 
  不幸的是,饿了么的美梦恐怕难以如愿。一家为了数据不断透支诚信,突破法律底线的公司,何谈对用户的承诺,又何以取得投资者的信任?阿里的12.5亿美元注资,或许更多是饿了么的一厢情愿。接盘与否,都是烫手山芋。
 
  在整个行业还刚刚起步的阶段,饿了么罔顾用户和商家的需求,通过不正当手段获取短期增长,这样的做法足以看出饿了么管理层的短视,也让人质疑以这样的价值观,如何能指挥一支万人大军?
 
  面对饿了么的GANK计划,需警惕防守的倒不是饿了么在前线的竞争对手们,而是坐阵后方的饿了么管理团队。
 
  也许张旭豪应该庆幸,在这次价值观危机暴露的时间点上,饿了么还只是一家创业公司。

第三十六届CIO班招生
国际CIO认证培训
首席数据官(CDO)认证培训
责编:chenjian

免责声明:本网站(http://www.ciotimes.com/)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媒体供稿和第三方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
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仅限文字、图片、LOGO、音频、视频、软件、程序等)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请及时通知本站,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