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IT业界 > 正文

赛迪监理:破局医疗卫生信息化工程建设难题析

2016-01-06 15:34:37  来源:赛迪网

摘要:2009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该《意见》明确指出: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加快医药卫生事业发展
关键词: 信息化
  2009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该《意见》明确指出: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加快医药卫生事业发展,适应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医药卫生需求,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健康素质,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和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是人民生活质量改善的重要标志。
 
  2010年,“十二五”规划中进一步提出了“3521”(“3521”是对三级卫生信息平台、5项业务应用、2个基础数据库和1个专用网络的简称,即建设国家级、省级和地市级三级卫生信息平台,加强公共卫生、医疗服务、新农合、基本药物制度、综合管理5项业务应用,建设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2个基础数据库和1个专用网络建设。)的医疗卫生信息化总体建设框架,确定了今后一个时期医疗卫生信息化的建设任务。
 
  我国医疗卫生领域的信息化较国外发达国家起步较晚,历经“十一五”、“十二五”两阶段的推动发展,现已逐步加强了以乡镇卫生院为重点的农村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健全了农村三级卫生服务和医疗救助能力,完善了城乡统筹的社会保障体系,扩大了居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范畴,并落实了一系列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保障制度。2015年,“十三五”紧跟步伐,提出了全面实施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制度、全面推进公立医院综合改革、鼓励社会力量兴办健康服务业等一系列公共医疗卫生保障举措,医疗卫生信息化的蓬勃发展正当时。
 
  医疗卫生事业属于社会公共服务的范畴,其信息化的进程,需要科学的政策引导、健全的法律法规、成熟的信息技术、完善的标准体系、专业的监管制度及良好的服务体验。赛迪监理结合历年医疗卫生信息化工程的监管实践,认为医疗卫生信息化的发展一般经历设备信息化、管理信息化和服务信息化三个环节。如图1所示:
\
  图1-医疗卫生信息化进程
 
  从图中不难看出,设备信息化是医疗卫生信息化的基本进程和必要条件,可以通过信息技术的转化及政策资金的扶持得以保障;管理信息化是医疗卫生信息化的重要进程和必经环节,需要多方的协同推进,是当前建设阶段的难点;服务信息化是医疗卫生信息化提升医患诊疗体验的最终目标和必然导向,是未来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本文结合医疗卫生信息化工程建设的现状,并就信息化工程监理在医疗卫生信息化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浅析未来医疗卫生信息化的发展趋势。
 
  医疗卫生信息化工程建设迫在眉睫
 
  医疗卫生信息化工程建设正随着以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及互联网+为引领的信息技术掀起不可逆的变革浪潮。当前,我国经济社会的迭代速率已远超医疗卫生等社会事业的发展,医疗卫生事业的健康发展,承载着公民的福祉与社会的稳定,赛迪监理结合历年来医疗卫生信息化工程的监理实践,对医疗卫生信息工程的建设现状和问题分析如下:
 
  1.医联体建设加速。医联体是区域医疗机构联合体的简称,意在将同一区域内综合医院、各类专科医院、乡镇卫生院、社区服务中心及村卫生室(所)的医疗资源协同整合,引导病患分流就诊,是解决看病难的有效手段之一,其所属的各级医疗机构之间可按需简化或弱化转院手续流程。截至2015年10月,全国已有14个省(直辖市)完成医联体的试点建设,基本实现不同级别医疗机构医疗资源的纵向流动,不同类别医疗机构功能的横向互补,同时在医联体范围内配套实行居民健康卡的试点发放,实现向患者提供系统连续的医疗服务。
 
  2.区域医疗卫生信息平台方兴未艾。区域医疗卫生信息平台对区域内各医疗卫生信息化系统之间进行的有效的信息整合,是连接规划区域内各机构(医疗卫生机构及行政业务管理机构)的数据交换和共享平台,合理分配城乡医疗资源,实现区域卫生信息的互联互通。截至2015年10月,已有21个省(直辖市)基本完成“市-县-乡-村”的一体化,实现了地域、机构和人员的全覆盖,及“市-县”两级信息平台的信息共享,完成部自上而下的居民健康档案的备案,为实现医疗、预防、疾控、公卫、保健和管理的统一提供便利。
 
  3.医疗卫生数据利用率不足、信息互联互通性差。借助信息化手段能够调用的可研医疗数据种类繁多,而目前医疗数据的集成利用最多在单个医疗机构内部实现,且各医疗机构所选用的信息化集成商多而不一、信息化技术实现方式分门别类,这使得区域内的行政业务主管部门对所辖各级医疗机构数据的提炼广度和深度不够,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很难实现大规模的医疗数据挖掘、分析和利用,难以为政府、科研机构提供准确、有力的原始数据支撑。
 
  4.医护人员及就诊患者的实际体验亟待改提升品质。由于医联体和区域医疗信息平台的设计理念和原则并不完全统一,两个体系下医疗机构的医疗资源并不完全对称,各个医疗机构信息系统的对外接口并不完全吻合,信息化技术供应商对供需过程的理解把控并不完全同步、技术转换与实际需求并不完全契合,使得无论是医护人员还是就诊患者在借助信息化系统完成单次诊疗过程的体验仍然存在不尽如人意的地方。
 
  医疗卫生信息化工程怎么建
 
  自2003年实行信息化工程监理制始,在医疗卫生领域信息化进程中引入信息工程监理的比例,由最初的不到2%攀升至2015年的53%。赛迪监理于2011年开始启动专业监理软件的研究,于2013年开始探索监理云的实现形式,并逐步将研究成果运用到实际的信息化监理过程,保障工程的建设质量和社会价值。
 
  (1)医疗卫生信息化工程建设趋势
 
  一是更科学、完善的设计理念和基础设施。在统一政策及规划的指引下,借助更加成熟、先进的信息技术和更加完善、切合的需求调研,吸引社会优势力量(理念、资金等)共筹发展,从顶层设计做起,分级、分域部署,通过更加科学、全面的公立医疗机构整改方案和更加积极、完善的私立医疗机构鼓励政策,协同医联体及区域医疗信息平台的规划设计,减少、避免重复建设,来促进医疗卫生信息化的良性发展,进而保障医疗卫生信息化在更大范围内互联互通的早日实现。
 
  二是更成熟、优质的监管体制和用户体验。在已有法律法规、标准制度和管理水平的基础上,借鉴ISO20000等信息化管理与服务的标准流程,更新相关的标准和制度,积极引进第三方咨询、监理机构的参与,从严格把控实施单位的建设过程质量及规范提升医护人员职业能力做起,充分兼顾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村卫生室(所)的资源分配,形成自上而下的立体、全方位诊疗体系,最终便利患者就诊。
 
  三是更高效、稳健的安全预警和数据应用。借助先进信息技术手段,充分整合现有医疗卫生资源,鼓励引导医疗卫生信息化实施单位开放、统一接口,深入理解实际诊疗需求,探索优化技术转换过程,以健全医疗卫生信息共享平台的智能分析、快速反应机制为目标,使医疗平台或医联体能针对重大和突发疫情进行准确有效的预警、防范和跟踪,为政府提供必要的决策支撑和改进反馈;同时,以更加专业成熟的第三方监理机制,服务于医疗信息化工程的整个生命周期,规范医疗卫生信息化工程的实施质量和应有功效,最终实现医疗卫生数据的挖掘分析和安全利用,造福于民、于国。
 
  如何保障医疗卫生信息化工程建设安全可靠
 
  赛迪监理工程师在熟练运用一般信息工程监理知识的前提下,针对医疗卫生领域的特点,兼顾医疗机构、医疗资源的多样性,不断更新医疗卫生领域信息化的知识储备,并同步更新监理工作细则和范围,深入落实案例总结、内部培训及成果提炼,形成了“前期咨询+中期监理+后期评价”的专业服务能力,并对未来医疗卫生信息化进程中的监理工作构想如下:
 
  一是标准化制度化监理工作。信息工程监理应当紧随医疗卫生领域的技术、管理及服务变革,稳步修订监理工作细则和监理工作标准,从而保障监理工作的质和量;在全国信标委信息技术分委会主任委员办公会2015年第三次会上,通过了《监理工作量度量规范》这一新国家标准的立项,这对监理工作的质和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是规范化模块化监理要点。将监理服务规范化、模块化的优势在于能够较好地应用于监理云平台及监理数据(案例)库的建设,更有助于进一步优化监理工作流程和监理工作要点,对于严格实行过程量化把控,明晰理顺实际应用效果意义重大。
 
  三是拓展好监理内涵和外延。根据监理实际工作内容,未来信息化监理更应注重对总体设计一致性的判定和后期服务能力持续性的评价,从这一点来讲,监理在医疗卫生信息化领域的内涵即为对前期设计的咨询和建议,其外延则为对后期改造的预研和展望。
 
  由于全国各级、各个医疗卫生机构的信息化进程及医疗资源的差异性显著,想要在国家层面上一蹴而就、统一步伐实属不易,但日益激增的实际医患需求及国家在预防重大、突发疫情的安全统筹需求,给全体医疗卫生信息化的参建机构、人员以强烈的使命感和紧迫感,医疗卫生信息化的统一作战任务刻不容缓。
 
  以现有的医疗卫生信息化基础,在一定时期内统筹规划,以试点带全面,逐步求取、提高现有医联体和区域医疗信息平台的最大公约数,循序渐进地做好顶层设计、有效实施、科学管理和专业监管,最终实现更大区域、平台的信息互联互通、智能分析和科学决策,直至全国范围内医疗卫生信息的全面覆盖和全景监测,指日可待(文章来源:赛迪监理 陈勇)

第三十六届CIO班招生
国际CIO认证培训
首席数据官(CDO)认证培训
责编:chenjian

免责声明:本网站(http://www.ciotimes.com/)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媒体供稿和第三方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
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仅限文字、图片、LOGO、音频、视频、软件、程序等)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请及时通知本站,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