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IT业界 > 正文

马云牵手张近东:焦灼时期的中国企业家精神

2015-09-23 10:13:52  来源:东方财富网

摘要:两只黑鸟掠过巨大的幕墙,遁入不远处一团深绿色的树冠。8月10日,无边的雨幕里,晦暗的天空下,南京苏宁云商总部的诺富特酒店人流如织。
关键词: 马云 张近东

    两只黑鸟掠过巨大的幕墙,遁入不远处一团深绿色的树冠。8月10日,无边的雨幕里,晦暗的天空下,南京苏宁云商总部的诺富特酒店人流如织。


    “意料之外,预料之中。”当日下午,酒店人群中,苏宁电器副董事长孙为民边走边对笔者说。


    这是阿里与苏宁合作案发布会结束后的一幕。就在这之前一个多小时,几百名半天蒙在鼓里的记者,突然被卷入一个巨大的感情漩涡:过往言论博弈多多的阿里与苏宁,把酒言欢了。真是意料之外的事情。


    滑稽的是,当天上午,苏宁总部举行了一场中国零售业论坛。王健林、李彦宏现身演讲,滔滔不绝。由于苏宁已公布即将增发,外界立刻将他们现身苏宁视为参与的主角,冠以“苏百万”的名号。与会的人们刷屏无数。


    当阿里牵手苏宁的消息公布后,这批人不由自主地拉出李彦宏、王健林,说他们是真正的“暖男”(暖场的男子);人们还不由自主地拉出刘强东,说他听到消息“已哭倒在朝阳区,哭倒在洞房”;人们还谆谆地教导国美电器说,该找下家谈判了。


    为何合作?


    但双方合作如何达成,可能比双方具体合作案的内容显得更为不同寻常。因为,过去四年,两家公司每到双十一、双十二、黄金周,都会来一番缠斗。两年前,张近东在“两会”上还曾直斥淘宝们不纳税,呼吁电商征税。


    马云说,合作在两个月内就达成了,这中间他跟张近东就见过两次面。张近东说他与马云两人一直以来惺惺相惜。


    但若没有一种长久的心理期待、没有一种瞬间催化的触媒,我不信这一幕这么快。因为,马云与张近东不是一个社交圈的人。他们的交往并不像合作达成时那么紧密。如果没有中间人牵线搭桥,完全凭借马云与张近东两人有限接触,我真觉得两个月达成合作很难。


    人们也许能想到,柳传志以及联想控股之下的弘毅,可能在其中扮演了黏合作用。马云是柳传志的好友,而柳传志与张近东相交多年,弘毅又是苏宁云商前次增发的核心参与方。也许,马云与张近东两人确实都已经感受到了一个融合时代的力量。


    有关双方合作案的基本内容,表面确实很有限,也很简单:阿里283亿元参与苏宁云商定增,获得19.9%的股份;而苏宁将认购阿里新发行的2800多万新股,占比逾1%。


    当天,阿里CEO张勇(花名逍遥子)与孙为民对外解释双方合作步骤时,言论务虚较多,了无新意。让笔者复述一下双方的基本逻辑:阿里为苏宁提供巨额资本、巨大的入口流量、整个基于交易的平台服务体系、各种变现通道、菜鸟们的通道能力等等,苏宁可为阿里提供物流支撑、线下门店体验、丰富的3C供应链、高品质的商品资源、线下售后服务的支撑等。


    但在更深更远的合作步骤上,逍遥子与孙为民欲言又止,引而不发。也许,双方都有一些火烧眉毛的诉求,比如竞争,比如股价。


    它们有着共同的敌人。京东最明显,刘强东越来越显示出强大的战斗力,而且他很年轻。京东在涉入开放平台业务以及互联网金融、众筹等多个领域,忽然变得比以往强大许多,毛利也在大幅提升。不久前,京东以37亿投资永辉超市,强化了线下的布局。更早时候,它还获得了腾讯注资,并吃下腾讯易迅。正在逡巡欲投巨资发展O2O的百度、野心勃勃的万达、元气恢复到鸡血满满状态的国美,也在不断打通线上线下……马云与张近东否认出于竞争而结合。但他们都强调了一种已经来临的融合产业趋势,侧面肯定了对手阵营的合作价值。


    火烧眉毛的诉求同样重要。无论阿里还是苏宁,它们都已经达到自身发展的历史高点,处于转型期,增长明显放缓。两家都是上市公司,股价面临巨大考验。而苏宁还面临巨大的资金压力。它的增发,如果没有合作伙伴出来背书,仅仅依靠它自己来画大饼,恐怕将遭遇投资者质疑。过去多年,苏宁曾靠着自身增速、庞大的现金流、类金融生存模式,多次增发,无往不利。如今,增长放缓,毛利难堪,再度增发,已很艰难。而阿里的加入,等于为它带来巨大的背书价值。


    我相信,多种复杂的利益诉求交织一起,促成了这一合作案。马云与张近东互相需要。而他们的牵手,也许还有政治话语空间。马云已被当局视为新经济的符号,而张近东一直是中国商业领袖,常年担任中国工商联副主席。他们各自有着独特的商界、政经资源。


    新时代的开放与合作


    张近东当天表示,与阿里合作,将开启中国商业零售新的篇章,必将为行业和社会树立一个新的典范,成为互联网+零售划时代的一个事件、中国商业历史上新的一页。


    在我看来,阿里与苏宁合作的最大价值,并不在于双方互相补充了什么业务,而在于它们为中国争议不断的经济发展模式提供了一种参照,一种可能弥合两种模式各自伤痕、通达更大成功的路径。


    借此,人们能看到,中国的“新商业文明”,确实不是一句口号,它正浮现在中国现实的土壤,尤其是线下与线上相连的血脉里,相互依存里。


    我相信,当两个原本博弈多多的对手牵手时,当日上午还在苏宁侃侃而谈的王健林、李彦宏,一定会有某种心理触动。而马化腾、刘强东、狱中的黄光裕,无数中国经营者,甚至更远处的沃尔玛们、亚马逊们、麦德龙们,应该不会无视这一幕。


    马云的天下意识有目共睹,如果没有开放性,阿里不可能成长至今,马云不可能成为全球互联网英雄。但马云个人对传统行业的认知,也经历了一个周期。最初他的言论也充满互联网暴力美学,当然其中有他对体制、文化、保守氛围的某种


    不满。即便到了2014年上半年,他依然有不少刺激性言论。但是IPO前后,尤其是2015年以来,马云的视野已经远非过往可比。他与各种商业、政治、三教九流人物的碰撞,其实展示的是一个全新的江湖。


    若你再结合今年上半年以来阿里管理层的调整、部分“老人”隐退、逍遥子们的出线、全球人才的引进,能感受到,阿里自身的文化也已经开始发现变化。它在经历一场新的开放历程。


    但若说这一幕带给我个人的感受,张近东更令我感动。过去多年,我曾多次接触过他与孙为民,以及苏宁多名高管,至少在言论层面,亲身感受过他的内心开放之旅。苏宁敢于与阿里开放合作,其实反映最多的就是张近东视野与格局的变化。


    很多人只截取张近东2012年至2013年两会上的言论,断言他对电商充满无知。其实相反,张近东的电商情结,可以追溯至阿里正式成军的那一年。


    张近东、孙为民都跟我分享过当年的心路历程。2009年,孙为民对我说,早在上世纪末,张近东就考察过电商。1999年,他与汉普咨询、和君创业两家咨询公司进行过头脑风暴,互联网技术与平台被视为潜在力量。当时,和君创业设想在每个社区放置PC,帮用户在网上下单买电器,实现覆盖。当时基础设施不力,理念过于超前,张近东认为会产生成本负担,没有直接操作。


    我们能看到,这一幕如今已实现,苏宁社区店已覆盖更多,社区O2O已成为新的潮流。


    后来,苏宁还是连续上马了4版电商系统,1.0属独立开发,2.0由第三方开发,3.0出自贝塔斯曼,4.0则由IBM支撑。2009年,苏宁易购上线后,更加独立。但在整个苏宁体系里,电商业务迟迟不见成效,主要原因还是过于区分线上线下,左右互博。4年后,苏宁提出线上线下一体化策略,虽然一度导致利润大减,但2年之后,终于走出被动。在与阿里合作的当口,它确实处于新一轮扩张期,资金需求、生态构建面临挑战。


    谁又能说张近东完全漠视电商呢?2012年、2013年的两会言论,他并不是真正否认电商的价值,而是从规范着眼。当然带有为苏宁呼吁的用意。


    其实,根据我多年对苏宁的观察,从当初张近东提出“科技的苏宁、智慧的苏宁”,以及苏宁改名(从电器到云商)的行动,以及苏宁70后、80后员工的提拔上,他已经透露出进一步变革的决心,视野已经打开。几个月前,张近东公开演讲时表示,要学习阿里。


    因此,可以这么说,尽管产业趋势烘托出这一幕价值,马云、张近东两人若缺乏胸怀,只从竞争用意出发谈什么合作,我相信即便形式上达成所谓合作,也不会结下什么好果子。


    所以,某种意义上,阿里与苏宁的合作,也是新的时代,中国企业家精神、中国商业文化的开放。


    未来30年的努力


    当然,这只是这个时代的一个关键场景而已,并不意味着格局立马变化。 阿里与苏宁合作,即便产生巨大的整合效应,带给双方丰富的想象力,但相比整个中国的大流通行业,它们的占比依然十分有限。形式上的深度合作,掩盖不住当前中国融合经济模式在整个国民经济生活里的地位。


    但是,无论如何,就像马云所说,任何一次合作都不容易,但对这次合作充满信心。


    即便中长期合作不顺畅,不过也一定要坚持,因为,“整个互联网新经济还有30年,我们未来可能需要的不是三个月,而是三年,三十年的努力”。而张近东则表示,双方都到了互联网的十字路口,苏宁敢于也甘于做出最大的开放行动。


    这一幕并非唯一的时代转换征兆。其实,2015年8月10日,当我们认为李彦宏、王健林等人无意成为阿里与苏宁合作“暖场”人的时候,他们两位当日的反思与展望,同样传递了开放的气质。事实上,几个月前,李彦宏在腾冲已经对外强调过全新的思路。此外,即便刘强东“哭倒在洞房”,面对京东此前与腾讯、如今与永辉超市的合作,谁又能说中国其他企业家缺少战略眼光呢。


    一个风云际会的时代,一段段隐秘、矛盾、纠结的时光,一幕幕变幻中的商业场景,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其实都是当代中国崛起的征兆。
 


第三十六届CIO班招生
国际CIO认证培训
首席数据官(CDO)认证培训
责编:tqy

免责声明:本网站(http://www.ciotimes.com/)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媒体供稿和第三方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
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仅限文字、图片、LOGO、音频、视频、软件、程序等)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请及时通知本站,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