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IT业界 > 正文

企业号消息发布微信办公三种形态渐显

2015-07-30 15:30:17  来源:计世网

摘要:7月份很可能是微信企业号战略的一个转折,随着第三方应用市场官方网站的发布,意味着第一阶段的工作已经开始收尾,第二阶段,微信企业号很可能通过内置轻应用来主动发力企业级市场...
关键词: 企业号

    7月份很可能是微信企业号战略的一个转折,随着第三方应用市场官方网站的发布,意味着第一阶段的工作已经开始收尾,第二阶段,微信企业号很可能通过内置轻应用来主动发力企业级市场,同时为众多的企业级移动应用开发者提供更多的整合机会,进一步深化移动应用场景。
 

    昨天,微信企业号消息发布,朋友圈里又high了一夜!毕竟,这是微信企业号首次发布的企业号内轻应用,在此之前,微信企业号更侧重于与第三方应用的整合,企业号都只有一个企业小助手而已。


    一路走来:微信企业号的光荣与梦想


    从去年9月份发布以来,截止到7月初,微信企业号似乎只做了一件事情:开放。可以推测,在初期企业号的目标并不是企业用户本身,而是众多的企业级移动应用开发者。与众多的企业级移动应用开发者联合起来,把市场做大,更广泛地把声音散播出去、展现更为丰富的用户体验场景,才是微信企业号的目标。毋庸置疑,这样的方式让微信企业号成功地在企业级移动应用市场掀起了一场巨浪;而7月份很可能是微信企业号战略的一个转折,随着第三方应用市场官方网站的发布,意味着第一阶段的工作已经开始收尾,第二阶段,微信企业号很可能通过内置轻应用来主动发力企业级市场,同时为众多的企业级移动应用开发者提供更多的整合机会,进一步深化移动应用场景。


    放眼今后,企业号办公生态将是怎样?


    在企业号消息之前,在第三方应用市场之前,企业申请了企业号,只能看到一个企业号小助手,自己没有系统什么也做不了;而第三方应用官网上,用户可以登录到第三方应用服务商门户获得服务授权之后,即可启用!而微信企业号消息,则是直接开启就可以应用。这意味着,企业应用微信企业号办公的门槛逐渐地再放开,而相应的,企业号办公生态三种形态开始显露出来:


    1. 统一通讯式移动办公


    以企业号消息为契机,整合企业已有内部聊天工具,如RTX,WorkEC等,实现第三方企业IM应用与微信企业号消息的双向同步,最终实现跨终端、跨应用的企业级通讯。这种方式对企业的信息化要求不高,落地也相对容易,对于沟通需求大于管理需求的企业而言,会是不错的选择。

\

    2. 即插即用式移动办公


    微信企业号第三方应用提供丰富的“即插即用”功能,让企业的运营构想能够快速落地。以面向全行业提供移动办公、客户关系、信息发布、团队协作和人力资源等通用信息化管理等应用,企业可以在其企业号内实现考勤请假、邮件、工作汇报、申请审批、客户查询、商机管理、企业公告、任务协同、资料共享等众多日常工作,让信息的处理变得随时随地、及时高效。这种方式对于有一定管理要求,但暂时没有必要在信息化上做过多投入的企业非常适合,并且与企业号消息结合起来使用,足以满足日常办公所需。

\

    3. 私人订制式移动办公


    从2014年9月份,微信企业号发布以来,众多第三方应用厂商瞄准了企业级移动应用市场,试图成为微信企业号的强后端。与前两种方案不一样的是,这种方式倾向于面向企业移动办公的私人订制。以泛微OA为例,泛微推出的微信集成平台(目前已经更名为微信/钉钉集成平台),在后端搭载了独有的引擎平台,包括门户引擎、知识引擎、流程引擎、集成引擎、建模引擎、移动引擎等,可以帮助企业整合既有的it资源,快速生成面向对象的移动应用,高效接入微信。同时,微信集成平台还提供丰富的轻应用,可以帮助企业解决很多现实的问题,比如:微信工资条、微信签到、名片助手、调差问卷等等。所实现的效果几乎是所需而应的。

\

    微信集成办公效果示意(恒安集团将泛微OA系统与企业号进行融合,为3万多名内部员工提供微信移动办公服务)

\

    泛微微信集成平台后端移动引擎


    不论哪种形式,微信作为移动办公入口的价值从未消减,并且随着各方力量的不断整合和推进,微信移动办公在未来必将惠及更多的企业和组织。未来,任何企业都将有可能在微信企业号上找到适用于自身的移动办公模式。而微信距离“微信连接一切”的愿景也越来越近。


    想进一步体验微信办公,请扫描二维码开启:

image006.png


第三十六届CIO班招生
国际CIO认证培训
首席数据官(CDO)认证培训
责编:chenjian

免责声明:本网站(http://www.ciotimes.com/)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媒体供稿和第三方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
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仅限文字、图片、LOGO、音频、视频、软件、程序等)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请及时通知本站,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