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IT业界 > 正文

支付宝挑战实名社交,成率几何?

2015-07-14 14:48:31  来源:51CTO

摘要:在以前,面对微信的咄咄逼人,阿里巴巴大多数时候是采取战术上迎头痛击,在战略上却是用单项的新产品来对标,被当成靶子的支付宝一直按兵不动。
关键词: 支付宝 微信

    支付宝和微信各自有自己的江湖地位,本来是井水不犯河水的,可微信迟迟找不到赢利模式,最终将自己的未来赌在支付上,还创造性的用“连接一切”来描述战略,这就让两大平台逐渐面临互相进入的决战。


    在以前,面对微信的咄咄逼人,阿里巴巴大多数时候是采取战术上迎头痛击,在战略上却是用单项的新产品来对标,被当成靶子的支付宝一直按兵不动。我们都知道,对于产品也是一样,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

    支付宝在一个股市哀鸣的季节里,突然宣布换标换色且推出了社交功能,毫无保留的深入到微信的核心领域,或者说,支付宝将微信的几乎所有功能一下子都集成到了支付宝里,正印证了马云当年要在夏天里杀到企鹅老家的宣誓。


    在中国,顶着社交网络光环的是腾讯,即便腾讯从来都不是一家彻底的社交网络公司,腾讯旗下的QQ与微信是即时通信社交工具里的巨无霸,任何其他中国互联网公司都没有能够对其有丝毫的撼动,阿里巴巴此前推出的来往也基本宣告失败。这次,支付宝带着“钱”气势汹汹而来,会对微信有所触动吗?


    君子之交淡如水,钱与社交本来就离得很远,可是,微信却矢志不渝的在移动支付上发力,在与移动支付相关的任何场景上与支付宝展开了差不多两年的大战,后来还发展起来微商势力,希望借助社交进入屡战屡败的电商。不过,微信的社交进入支付的道路并不是坦途,微信支付大战势头遇阻,而微商更是盛极而衰,可见社交与金融之间的缝隙很难填平。


    支付宝与微信的装机量都很大,在手机客户端里都属于超级APP,但是两者的使用情况却差异很大。支付宝属于功能性应用,经常用其转账或理财的用户打开的次数可能多一些,其他的很多人只是作为支付的时候才会想起来的工具,平时不会频繁的开启,由此造成了很多新功能客户都不知道,支付宝也成为了低频应用的代表。反之,微信有朋友圈有群,还有大量的八卦新闻,很多人在有事没事的时候就会打开,微信成为了高频应用的代表。


    支付宝虽然用户使用率比较低,但是价值大,里面是金钱,几乎所有的应用都涉及到钱,属于重量级的价值应用,所以步步谨慎,用户对其安全性的要求极高。当然,支付宝为了保证其交易的安全性,也对用户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账户实名制,甚至还要求有理财需求的用户必须进行身份证的验证,加上支付宝连接着淘宝天猫及其他很多电商应用,用户的地址、电话和交易记录都能够最大限度的保证账户的真实有效。


    与支付宝不同,与QQ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微信至今无法做到实名制,微信里的零钱包甚至都被人质疑缺乏合法牌照。实际上,这也是微信面临的两难,实名制是通往电商和金融的必须途径,而实名制也是中国式网络社交的滑铁卢。微信如果不强制性的实名制,不管是电商还是支付,都不可能实现突破,但如果强制实名制,微信的基础也就垮了,弄不好赔了夫人又折兵。


    在社交金融这个领域,以往微信从来都是挑战者,通过社交来进入金融,而支付宝在被动的防守,因为脱胎于PC端的支付宝根本没有社交的必要,也没有社交的基础基因。但是,由于移动互联网的发展,O2O越来越成为现实,支付的场景更多的将人与钱连接在一起,支付宝也有了做社交的本钱。


    我们可以简单的打个比喻,我们每个人的支付宝是一个一个全副武装的士兵,在训练营里已经个个都学会了全能本领,但是缺乏人与人之间的团队集成,支付宝现在要作的正是将大家的支付宝编练起来形成集团战斗力,而微信的做法是先把一群人一群人的组合了起来,但这些人的素质和能力参差不齐,需要的是在构成社群团队之后再逐个的让士兵去修炼提升,至于谁更有战斗力,那就取决于两家不同的发展速度。


    实名制的社交发展必然难度极大,但可以从一些具有特色的业务开始,比如社群与理财投资的直接结合,商家优惠与支付的结合,朋友之间的借贷和信托,这些都具有实名的需求且与钱高度相关,依托支付宝、余额宝等各种理财应用和线上线下的支付能力,创新开发出一些具有高度吸引力的产品,就会像旺旺一样找到适合自己的生存空间,而一旦在社交方面有所进展,那怕只是一小步,都会大大提升支付宝的使用频率,对于其新产品的推广和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地位大有裨益。


    所以,支付宝社交的成败不在于普通用户的活跃程度,而在于商家和掌握钱的机构的用心程度和使用程度,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挺进实名制社交,支付宝任重而道远。


第三十六届CIO班招生
国际CIO认证培训
首席数据官(CDO)认证培训
责编:tqy

免责声明:本网站(http://www.ciotimes.com/)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媒体供稿和第三方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
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仅限文字、图片、LOGO、音频、视频、软件、程序等)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请及时通知本站,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