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数字政府 > 正文

如何运用大数据赋能政府治理

2021-04-25 11:26:10  来源:学习时报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大数据已成为重要的生产要素。大数据技术的迅猛发展为政府治理提供了科学高效和可靠的新模式、新方法、新路径。运用大数据赋能政府治理,不仅能够通过数字化丰富治理要素供给,形成推动政府治理现代化的新动能,而且能够大大加快政府治理现代化变革。
关键词: 数字政府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大数据已成为重要的生产要素。大数据技术的迅猛发展为政府治理提供了科学高效和可靠的新模式、新方法、新路径。运用大数据赋能政府治理,不仅能够通过数字化丰富治理要素供给,形成推动政府治理现代化的新动能,而且能够大大加快政府治理现代化变革。
 
  引领政府治理思维的创新性。“大数据”是数据、技术和思维的高度融合,是具有时代特征的新兴事物。由于数据本身是客观存在的,要深度挖掘其内在价值,不仅要依靠先进的数据处理技术,更需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以及善于运用数据的创新思维。目前,政府治理大数据与传统政府所掌握的管理数据相比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区别,更加注重全面性而非局部性;更加注重相关性而非因果性;更加注重多维性而非单一性。因此,在大数据背景下,政府机关应及时转变治理理念,特别是要注重以数据为支撑,用数据说话、用数据决策、用数据管理、用数据创新,用数据发现政府治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揭示政府治理运行规律、预测政府治理对于经济社会发展变化所呈现出的发展趋势。
 
  推动政府治理组织体系的最优化。当前,大数据技术正逐步成为支撑政府治理体系的“基础设施”和“核心要件”,其发展方向就要求政府治理从传统的经验型决策逐步转变为数据型决策。即以数据采集为起点、以数据分析为核心、以数字政府建设为目标,通过将政府治理信息进行数据化处理,提升政府治理的精准化程度,提高政府服务的智能化水平。与此同时,政府根据数据相关的流程及数据运行规律,提高战略布局和数据决策规划,进一步优化政府治理组织体系。依托数据平台及云计算技术,把握政府治理的新特点和政务服务的新需求,使政府数据治理与政务服务深度融合,以数据驱动政府治理机制创新,加快政府治理组织体系完善,实现数据助力政府治理组织体系的最优化。
 
  促进政府治理模式的科学化。在大数据支撑下,政府机关通过全息数据的呈现对治理对象进行更精准的分析,能够快速掌握治理对象的动态,迅速判断出治理对象的需求和举措,提高治理决策的时效性、科学性和准确性。改善传统“点对面”的治理模式为“面对点”的新模式,政府机关在充分掌握服务对象情况和政务服务需求的前提下,只需专注于数据和政务服务之间逻辑关系,通过对海量数据的提炼、整合,就可以轻易地实现政府治理的供给措施与群众对政务服务需求的有效对接,从而很大程度上降低了政府的治理成本,提升了群众的满意度,实现了政府治理模式的乘数效应。
 
  提升政府治理绩效的高效化。近年来,新经济新业态的出现使社会经济活动呈现出复杂性、多样性等特征,特别是依托大数据建立的平台经济更加复杂多样,进而加大了对社会经济发展趋势预判的难度。通过大数据的可扩展分布式存储、并行处理和实时分析等技术,实现对社会经济信息的主动采集、海量数据的集中处理。同时,通过对数据的分析,挖掘出带有区域性经济发展的特征和规律,提供经济发展预测、行业产业预报、贸易服务变化以及政府治理各领域的数据融合度分析和治理绩效评价等功能,真正实现将数据资源变为治理能力。重要的是,数据还能够自动具备类型、级别等划分功能,从而使政府在获取智能型数据的同时,掌握经济发展的真实情况,大大增强政府治理的创新力和治理绩效。
 
  助力政府治理服务的便捷化。大数据既是“显微镜”又是“望远镜”,可以小到一户企业、一张票据,也可以大到一个行业、一个地区,它能充分挖掘蕴藏于海量数据中的真正价值,系统化地进行采集和分析,从而激发出数据价值活力,提升政府治理水平。通过大数据平台的数据整合分析预判政务服务中的实际问题,进而推进政务服务向更深层次、全方位、便捷化的方向转变。同时,注重运用关联技术对掌握的政务信息进行深度挖掘和数据再利用,并不断地向更实时更高效的大数据应用方向推进。这样不仅避免了因随机采样调查可能出现的“以偏概全”而导致的政务服务的不精准、不到位情况,而且会因为数据能力集成的趋势使数据和政务服务更贴近,从而为政府机关进一步优化治理服务,实现政务服务更加优质、高效、便捷化。

第三十五届CIO班招生
国际CIO认证培训
首席数据官(CDO)认证培训
责编:wangxu

免责声明:本网站(http://www.ciotimes.com/)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媒体供稿和第三方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
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仅限文字、图片、LOGO、音频、视频、软件、程序等)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请及时通知本站,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