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数字政府 > 正文

互联网在政府治理市场崛起,智慧政务成为新科技力量

2020-03-11 17:29:31  来源:亿欧网

摘要: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要转变政府职能,深化简政放权,创新监管方式,增强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李克强总理在2018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首次提出要推行“互联网+政务服务”,实施一站式服务等举措,使更多事项在网上办理。目前,“互联网+”已经成为转变政府职能、推进政府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抓手。
关键词: 政府治理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要转变政府职能,深化简政放权,创新监管方式,增强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李克强总理在2018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首次提出要推行“互联网+政务服务”,实施一站式服务等举措,使更多事项在网上办理。目前,“互联网+”已经成为转变政府职能、推进政府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抓手。

理解“互联网+政府治理”的基本理念

互联网+行动计划的提出

2015年3月5日上午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通俗来说,这个“+”后面代表着各个传统行业,比如“互联网+政府”“互联网+物流”……。但这并不是简单的物理上的两者相加,而是真正利用信息技术与互联网的平台,让互联网与传统产业进行深度融合,实现由物理反应到化学反应的跨越,创造新的发展生态。

政府治理的深刻内涵

“治理”是一个外来词,最早可以溯源到希腊语,现代英语为steer,意思是驾驭、操纵、控制、引导。“治理”的概念在20世纪90年代被国际经济界、政治界运用,特别是由联合国、国际货币组织、世界银行运用后得到广泛传播。目前,国际学界比较一致的观点是,“治理”与传统的政府管理的区别在于,后者的决策主体是有权威的政府部门,前者的决策过程则需要相关方多方参与。

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上,通过了《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把“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这个新提法对中国当代政治和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从“管理”到“治理”一字之差,反映了党的执政理念的一种进步,中国共产党将以一种全新的方式来执政。

在中国当今理论界,对“治理”和“管理”的区别,主要体现在治理主体多元化、治理方式法治化等。可以说中国语境下的国家治理是有中国特色的国家治理。作为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政府治理体系及治理能力要实现现代化,同样需要与互联网的深度融合。

“互联网+”与政府治理创新的深度融合

“互联网+”背景下政府治理创新具有两个层面的含义:其一,政府如何科学运用信息技术实现自身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如建设“数字政府”“电子化政务”等;其二,在“互联网+”的大背景下,政府如何运用互联网重新厘清政府与市场、社会之间关系的问题。所以,“互联网+”给政府带来的不仅是无纸化办公、电子政务、政府门户网站的设计及政府部门App的应用,其带来的是政府职能、权力运行方式和行政服务理念的深刻转变。

互联网给政府治理带来的影响

积极影响

扩大了政府治理的参与主体。

治理理念的最大特征是主体多元化,这个主体不仅包括政党、政府,还包括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政府治理现代化主张在制定公共政策前,所有利益相关主体都应参与协商,使政府决策取得公众最大限度的同意和认同,最大限度避免决策失误。但实践中受诸多因素限制,普通民众无法直接参与到政府决策中来。而网络问政最大的优势体现在问政渠道上。互联网可以为不同主体参与政府决策提供相对自由、开放、平等的公共空间。互联网提供了利益表达、参与协商的渠道和平台,有利于整合各方诉求,形成社会共识,推动政府重大决策模式转变。

提高了政府治理的服务效率。

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在信息时代,“互联网+政务服务”是提升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服务型政府的重要途径。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创新行政审批和公共服务方式为手段,切实增强政务服务的精准性、主动性和便捷性,是推进政府治理创新的重要方式。

“互联网+政务服务”就是以“放管服”为核心,以“三张清单一张网”为基础,以打破数据壁垒、数据烟囱,实现数据共享和流程优化为重点,以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通信技术为支撑,以增强人民群众满意度、获得感为目标,开启了从“群众跑腿”到 “数据跑路”的服务新模式。

提升了政府治理的舆论监督效果。

我国监督体系包括党内监督、民主监督、法律监督和舆论监督。在我国现行的媒体管理体制之下,无论是报纸还是电视媒体、广播电台,自主性、独立性受到很大限制。正是由于传统媒体的舆论监督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和表面性,无法深入挖掘新闻事件背后的内幕,还原事件真相,因而一旦有重大事件出现而媒体处于失语状态时,人们必然是寻求其他更好的途径加以了解。尤其是随着近年来民众法律素养和政治意识的提高以及移动互联网的普及,网络监督日益展现出独特的魅力。目前中国已经进入全媒体时代,这给政府的运作、官员的言行提出了很多新挑战,政府和官员在媒体可控时代的思维习惯和行为习惯需要改变。

消极影响

信息失真给政府公信力带来巨大伤害。

在全媒体时代,“公众自己去生产内容”是一大特色,也是一大问题。一些网络事件通常并不是真实的,而是局部事实加上公众想象的混合物。由于普通民众对信息分辨能力不强,发布一些不实或没有经过考究的信息,误导参与者在主观作用下扩大其不利影响,甚至会在一定条件下诱发网络群体性事件,造成严重的公众消极情绪,增加公众对政府的不信任,致使公信力降低。

公私领域模糊使公民隐私权屡受侵犯。

互联网表面上给人的感觉是私密性极强的,信息的接收和发布都在私人空间内进行,但其发布的内容却是所有人可见的。信息复制和传播是以光速来进行,尤其是敏感度、关注度高的话题,很容易在网上引起轩然大波,再加上社会价值观的多元化,个人的言辞容易呈现主观、随意、偏激的特点,给网络上人肉搜索、人身攻击、散布虚假信息及网络谣言等不文明现象提供了可乘之机。

网络安全漏洞威胁政务安全。

其一,政务信息分布在交通、社保、民政、旅游、公共安全等多个领域,这些行业的业务系统,紧密关系着国计民生,一旦受到攻击影响正常运行,其后果是极其严重的。其二,政府机构所承载的都是各项战略决策所需的重要大数据,政府网络一旦出现安全漏洞,会对政府的公信力造成破坏,带来非常严重的政治影响,甚至危害国家安全。其三,随着智慧城市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政务服务和数据不断向互联网和云上迁移,政府网络安全却面临多方挑战,大量的新兴安全威胁也接踵而至。主要表现在“互联网+政务服务”过程中,政府信息流同公民信息流、企业信息流需要进行快速比对、交换。另外,目前仍有不少政府部门的网上信息没有安全分级,且没有明确的信息安全管理制度。一旦发生数据被非法访问、泄露、篡改,后果不堪想象。

“互联网+”背景下的政府治理创新途径

创新问政机制

信息发布,释放指尖正能量。

对于政府部门来说,政务信息尤其是服务性信息,若是通过传统媒体进行传播难免受到传播媒介的时空限制。目前,微博、微信、微视等新媒体正日益改变着舆论格局。目前,我国网民已经接近9亿,其中绝大多数为手机网民。移动终端正成为中国新的舆论场和沟通对话新平台。要做到网民在哪里,政务新媒体就在哪里,以达到其沟通、便民、施政价值。

在内容上,要注重权威发布。政务新媒体的最大优势就在于传播的即时性,政府部门要第一时间就政府重要工作内容、发布的重要政策及发生的重大事件进行权威发布,利用政府官方网站、政务微信公众号等联动传播,成为政府信息发布工作的第一平台,树立政务新媒体的权威性和公信力。

在语言上,除了重大权威信息发布,政务新媒体要贴近民生,在信息传递的方式上要通俗易懂,在语言上采用更加亲民的方式,也可以用一些正能量的网络用语。

在形式上,辅助以图片、小视频等形式进行内容展示,使人民群众更加容易接受且印象更深,提高传播力和影响力。

参政议政,集聚民声与民智。

除了提供更多更快的信息发布途径,新媒体还是政府部门收集民情民意、集合民智的重要平台。网络平台是网上参政议政的有力支撑,主流媒体要强化互联网思维,引导人民群众积极踊跃参政议政,形成网络民意、网络监督、网络反腐等新阵地,最大限度地凝聚社会合力,集思广益、群策群力。网络汇集的民声与民智,能进一步增强制定公共政策的科学性,避免决策失误,对我国民主决策、科学决策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优化服务方式

加快政务服务网建设。

做好顶层设计和相关规划,解决政府各部门“信息烟囱”及“数据壁垒”问题;做好各级干部尤其是基层干部的宣传和培训工作,让各级干部不仅要了解“互联网+政务服务”的相关知识,还要将如何宣传和应用落到实处,建议将其纳入各级政府和各部门的考核指标中;做好政务服务事项扩容,可以在线办理的政务服务事项尽可能都纳入到政务服务网上来,加快实现“一网、一门、一次”。

优化政务服务流程。

一是在机构设置上,设立专门的大数据管理及应用部门。主要负责该地区政务数据和公共数据平台建设和管理,组织协调政务数据和公共数据资源的目录制定、归集管理、整理利用、共享开放。二是服务流程再造。在审批环节上打破瓶颈,提高服务效率,尤其是不动产登记、社保等重点领域,在法定范围内减少审批前置条件,对办事要件、流程、时限等标准作出承诺,以不断提高群众满意度。三是加强政府购买服务。购买第三方专业机构的智力服务,来解决电子政务的各种问题。

应对网络风险

在“互联网+”政务服务的要求下,政府各个职能部门的数据壁垒被打破,除特别涉密信息外,所有政务数据要求集中统一云平台,所以网络政务安全尤为重要。在制度体系建设上,出台行之有效的管理办法,制定清晰的管理制度和流程。加强相关部门及人员的技术培训及安全意识培训。专门建立网络政务安全的应急预案,以有效应对网络突发事件。


第三十五届CIO班招生
国际CIO认证培训
首席数据官(CDO)认证培训
责编:shanminghe

免责声明:本网站(http://www.ciotimes.com/)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媒体供稿和第三方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
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仅限文字、图片、LOGO、音频、视频、软件、程序等)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请及时通知本站,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