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货分享】国家气象信息中心肖文名:气象数据的智能化处理与应用
【干货分享】国家气象信息中心肖文名:气象数据的智能化处理与应用
2024-08-22 18:22:17 来源:抢沙发
2024-08-22 18:22:17 来源:
摘要:近日,在由CIO时代主办、新基建创新研究院作为智库支持的“基于数据要素的新质生产力——科技至卓 同行至远 | 2024 CIO百人会高峰论坛”主论坛上,国家气象信息中心党委书记、主任肖文名带来了主题为《牢筑气象数字底座 助力数字气象发展》的精彩演讲。
关键词:
数据要素
数字化转型
气象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发展新质生产力,深入推进数字经济创新发展。数据作为形成新质生产力的优质生产要素正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充分释放数据要素价值,激发数据要素的乘数效应,是促进全要素生产率不断提升,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关键举措。
近日,在由CIO时代主办、新基建创新研究院作为智库支持的“基于数据要素的新质生产力——科技至卓 同行至远 | 2024 CIO百人会高峰论坛”主论坛上,国家气象信息中心党委书记、主任肖文名带来了主题为《牢筑气象数字底座 助力数字气象发展》的精彩演讲。
国家气象信息中心党委书记、主任 肖文名
精彩观点:
气象事业是科技型、基础性、先导性社会公益事业。结合大气演变机理研究与人工智能技术开发的高价值气象数据产品,为各行业提供全业务,全流程,全要素的赋能。通过精准预测和分析,助力金融风险评估与管理,优化交通调度并保障安全,指导精准种植,优化能源管理并推动可持续发展。增强各行业对天气敏感操作的适应性和效率,共同构建环境友好型社会。
以下为主题演讲的精华内容,经编辑后的文字实录:
气象领域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成果
2022年5月份,《气象高质量发展纲要(2022—2035年)》的印发,让我国气象事业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纲要明确了到2035年,我国将实现以智慧气象为主要特征的现代化气象体系,其中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被视为关键任务之一,具体涵盖数据平台、数据安全及数据处理等多个方面。
过去两年里,国家气象信息中心制定了工作方案和三年行动实施计划,以促进气象数据的高效利用。
在气象领域,人工智能的应用取得了显著进展。目前,我国气象数据的存量已达75个PB,且每年以17个PB的速度持续增长。这一庞大的数据规模得益于我国全球领先的气象观测系统,该系统覆盖了地面、高空、海洋、大气成分等多个领域,拥有超过106种数据类型。具体而言,我国已建成7万多个地面观测站,以及数量众多的雷达站和卫星观测系统。然而,尽管整体规模庞大,但在西部地区,观测数据的覆盖仍显不足,未来需进一步加强这些区域的观测能力。
国家气象信息中心作为世界气象组织的关键通信节点,负责收集全球数据。我们每天能够收集到约3.5个TP的全球气象数据,这些数据来源于全球各地的观测站、卫星等。相比美国等发达国家,我国在数据交换方面表现更为积极,不仅为全球气象数据的共享做出了重要贡献,还通过参与国际合作提升了自身的气象观测和预报能力。我们通过全流程的数据质量控制和评估系统,确保了数据的准确性和实时性。在某些国际局势冲突期间,我们的数据收集和处理能力得到了实际检验,证明了其在国防和防灾减灾中的重要作用。
面对海量的气象数据,我们建立了一套完善的数据处理流程和质量控制系统,以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通过实时质控、数据收集、质量评估等环节的紧密配合,我们为内部预报和外部用户提供了高质量的气象数据产品。这些产品涵盖了大气、陆地、海洋、冰冻和生态等多个圈层,为气象预报、气候研究等领域提供了有力支持。
数据驱动下的气象预报智能化
随着AI、大数据等数字化技术的不断进步,中国气象预报正经历着一场深刻的数字化与智能化转型。从分钟级到百年级的时间跨度,我国气象预报已经迈入了一个全新的智能网络预报时代,实现了从单点预报到5公里×5公里网格化预报的飞跃,这意味着任何地点的精确气象预测成为可能。
气象预报的核心在于数字预报模式,它基于描述大气运动规律的非线性偏微分方程组。然而,这些方程组通常没有解析解,需要通过数字解法(如离散化方法)来求解。这一过程中,两个关键环节至关重要:一是解方程的方法,二是初始状态(T0时刻)的准确获取。为了得到高精度的初始状态,气象学家们采用了同化方法,即融合多种观测数据以逼近真实的大气状态。
目前,中国气象局采用的全球预报模式分辨率为12.5公里×12.5公里,每天进行四次计算,每次计算需动用12,000个CPU,耗时约40分钟。在预报效果上,尽管与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CMWF)的9.1天有效预报天数相比,中国自主模式略逊一筹(8.1天),但这背后蕴含的是数十年技术积累的差距。值得注意的是,提升一天的有效预报天数往往需要十年左右的努力,这凸显了气象预报技术进步的艰巨性。
随着预报分辨率的提高(如未来计划中的5公里×5公里模式),计算量将呈指数级增长。以当前技术估算,这一新模式至少需要10万个CPU核心,且计算时间将显著增加。因此,如何在保证预报精度的同时,优化计算效率,成为当前面临的一大挑战。
为了促进气象数据的广泛应用,中国气象局通过气象数据网公开了大量气象数据,涵盖了实况数据和预报数据,为21个行业及多个国家的重点项目提供了有力支持。此外,我国还建立了气象数据广播系统,与美国、欧盟的系统共同覆盖全球,特别是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发挥了重要作用。这种数据共享机制不仅提升了中国气象服务的国际影响力,也促进了全球气象事业的共同发展。
数据应用新视野:
从灾害保险到气象大数据云平台
当前,数据已成为推动各行各业发展的关键要素,气象数据的应用已经远远超出了传统的天气预报服务。气象数据正在保险、交通、能源、农业等多个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
在保险行业,气象数据被用于精准定损和赔付。例如,在台风等自然灾害发生后,保险公司不再单纯依据损失程度来决定赔付金额,而是依据实际的天气数据,如风速达到一定标准时自动触发赔付机制。这种方法减少了主观判断的不确定性,提高了赔付的公正性和效率。
在交通领域,尤其是航空运输,气象预报的准确性对航班安全和效率至关重要。我国正在与民航部门合作,提升航空预报的准确性。
在能源领域,随着风能和太阳能等清洁能源的兴起,气象数据对能源调度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准确的风速和光照预报能够帮助更好地平衡能源供需。
此外,现代农业同样依赖于气象数据。我国农业产量的预报准确率高,这背后是强大的气象数据处理和分析能力的支撑。
为了有效管理和利用海量的气象数据,我国自2018年开始研发气象大数据云平台,2021年实现业务化运行。该平台全面采用了互联网技术,实现了“速算一体”,即数据存储与计算的高度集成。通过摒弃传统的IBM主机、EMC存储等国外设备,转而采用国产化的分布式数据库系统,不仅降低了成本,还提升了系统的稳定性和效率。目前,该平台每天处理着海量的气象数据,年访问量高达200多亿次,平均响应时间仅为0.3秒,充分展现了国产数据库在大数据处理方面的强大实力。
为了确保气象业务的连续性和安全性,该平台还建立了三套独立的系统,并在西安设立了备份中心。同时,通过统一的监控体系,实现了对全业务、全流程、全要素的实时监控,确保了气象数据的准确性和及时性。
★ 结束语 ★
气象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是我国实现气象现代化、提升气象服务能力的重要基石。气象预报的智能化进程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推进,而数据作为其核心驱动力,正引领着这一领域的深刻变革。中国气象局在超算和人工智能领域的进步,不仅提高了气象预报的准确性和效率,也为全球气象科学的发展做出了贡献。未来,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应用,我们期待在未来看到更多创新和突破。
✦主办单位✦
CIO时代:
CIO时代成立于2003年,由北大CIO论坛创始人姚乐博士带领论坛骨干创建。成立20年来,CIO时代以传播“新技术、新商业、新管理”知识为使命,专注CIO人群的培养和技术专题培训,为CIO提供数字化相关的资讯和专业研究内容,打造CIO领域专业、精准、多维度的垂直媒体平台,致力于成为“个人和组织数字化业务、管理和技术知识的赋能者”。
新基建创新研究院:
新基建创新研究院是CIO时代旗下的智库研究机构,汇聚院士、政府领导、央国企、医疗、教育、能源、制造等十多个行业专家组建智库,拥有千余位智库专家阵容。研究院的主要目标是建立政府、科研机构、高校和行业数字化转型从业者之间的合作,发挥政、产、学、研的桥梁、纽带作用,促进政府与企业间、企业与企业间的交流合作,促进数字产业落地。研究院希望将数字化的优秀实践提炼成理论方法,进行推广应用;助力提升行业数字化转型效率,促进数字中国建设。
✦往期推荐✦
(点击下方图片查看详情)
添加CIO时代“小希”,
领取“2024数字化转型资料”大礼包!
小 希:15701060895
第三十八届CIO班招生
国际CIO认证培训
首席数据官(CDO)认证培训
责编:zhanghy
免责声明:本网站(http://www.ciotimes.com/)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媒体供稿和第三方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
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仅限文字、图片、LOGO、音频、视频、软件、程序等)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请及时通知本站,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