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小英:新时期的企业转型与变革(附PPT下载)

下载文件2016-11-23 10:37:39

来源:CIO时代网

     2016年11月17日下午,由中国新一代IT产业推进联盟主办、CIO时代学院承办的“第六期央企CIO论坛”在什刹海会馆顺利举行,就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和转型变革两大方面进行深入交流。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博士生导师董小英在论坛中发表了《新时期的企业转型与变革》的主题演讲。

\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博士生导师  董小英

  以下为演讲实录:

  非常高兴有机会与央企的各位CIO们探讨这个主题,把最近的一些研究成果跟在座的各位CIO分享。

  一、社会文明的转型

  企业转型是个大主题。从全球发展总趋势来看,社会文明实际上是从农业到工业、信息文明转型的大格局,目前仍未停速,技术呈持续扩散的趋势,已扩散向微观层面。

  从全球来看,过去的领导者是政府和组织,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快速普及,如今的消费者已成为整个信息化转型的核心驱动力量。如果客户在变,且客户的信息化能力、信息素养大幅度提升,那么对企业转型的速度要求会更高。今年双十一销售规模以及对传统零售的挑战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

  每一种文明的资源、能力、发展模式及价值创造的方式都是不同的。在信息文明阶段,无论工业文明的特征还是资本密集,都是有形的物体--生产线、厂房。为提升效率,要求标准化、规范化。通过专业化分工,泰勒的生产方式通过精细化、标准化分工,把规模做起来。但在信息文明阶段,资本追逐的是“知本”。如今,脑力成为关键性的资源,创意显得尤为重要。创意形成能力,一旦显性化便会容易被人复制。创新的持续迭代、快速试错,使得这种能力变的非常重要。工业文明时代,积累经验、专业知识很重要,但谁去快速试、在试中获得真知灼见,才是关键所在。

  在工业文明和信息文明的转型中,有一个问题是年龄的增长,信息文明的主导者是80后、90后和00后。中国传统制造业的焦虑反映在经验上,在信息文明时代被失效,同时反映在学习速度和能量上,这是一个年龄的较量。转型充满挑战和压力。

  互联网思维实际上是在全新的战场上,构建最重要的能力并不是对过去经验的复制,而是在未来目标不确定的环境中,对模糊目标的把握。以及提早认知做这件事情的价值,提升在探索试错中快速学习的能力。与工业文明时代要求的守诚、风险、规避、效率完全不同。

  (一)工业文明主导逻辑——以产品为核心

  学术研究在转型中有很重要的改变。工业文明主导逻辑以产品为核心,所以企业的核心是在整个供应链上,从内部资源入手,审视怎么做出最好的产品。无论在德国还是日本,大型工业制造企业都是以产品主导,即以我主导。如松下生产生产电饭煲已有60年,如何优化?让米饭在锅里跳舞是产品主导的核心思想,将其做到极致并推向市场。

  (二)信息文明主导逻辑——以服务为核心

  在信息文明时,主导逻辑发生转变,价值思考的出发点不完全是产品,而是消费者。价值创造过程是将产品传递给消费者,当消费者的体验满意度很高时,才完成价值的创造过程。例如京东,目前大概有6万多供应商、生产厂商,是一个大的中间研发创意中心。掌握消费者非常多的消费数据,预盼市场和洞察消费者行为。通过单反、游戏本、咚咚锵手机等,对大数据、消费者行为识别,发现细分市场,再将信息反馈给生产者。生产者想得到这个信息,但没有行业信息、密集的动态信息,导致这些厂商高度依赖京东。京东的模式是服务主导逻辑。价值,包括产品的价值,是与消费者共同创造的。挖掘消费者数据,寻找诉求,从诉求出发做产品研发。其游戏本、超级本、众筹等,都是先判定需求,再拉动产品生产。不存在供给改革问题。

  (三)从产品主导逻辑向服务主导逻辑转型

  这个过程反映了商业模式的主导逻辑,从产品为核心转向以服务为核心。在产品主导逻辑转型中有几个转变:一是以前的企业关注内部价值链、内部的信息化。到了互联网时代,外部资源的信息化变成企业的战略资产。以前不可能把握消费者行为,因为搜集消费者信息代价特别大。互联网的出现,使得消费者留有痕迹,可以捕捉。第二个转变是互联网企业财务不是第一指标,第一绩效指标是客户,关注的是构建和维系这个关系。京东刘强东主要抓战略和消费者体验,100个消费者有4个下单,下单后如何维系这个关系,浏览却没有买东西,如何维系这个关系。将关系构建在这、维系在这,增强买单客户处的黏性,企业肯定不会倒。这时风险投资支持其不断构建和扩大这种关系,关系的密度和广度决定市场份额。

\
产品主导逻辑与服务主导逻辑的差异

  与客户的关系是致胜法宝。理论上讲,对于产品逻辑,从产品主导逻辑向服务主导逻辑转型中,部分基本概念发生转变。一是资源,以前的资源观是攻城略地,开矿、买土地、建厂房,所有资源都是有形的,即对象形资源。对于滴滴,大概有1700万辆出租车,服务的人群频次大概是16亿,这些车大多数都不属于滴滴,它们之间没有实体关系,只在信息流层面发生关系。滴滴与其它传统出租车公司相比之所以具有这样的能量,超过其它出租车公司原因在于算法。滴滴大数据部门上千人,从美国聘请一个院士,开发操纵性算法,掌握网络空间中的信息资源,这种资源被称作操纵型资源。并购优步,一个重要原因是优步在中国只服务6亿人,而滴滴服务16亿人,其算法、资源密度,单位时间内聚合资源的速度、效率和总量拥有巨大优势。将来转型时,服务型企业通过操纵性资源聚合实体资源的能力远远超过实体企业,这是服务业的竞争优势。

  价值来自于情境中的价值。如吃饭、买朵玫瑰花,价值创造过程根据每个消费者所在的情境不断再造,根据信息判定所需服务,饥饿时需求饭;装修时需要冰箱、家的服务,产品是服务中一个组件。满足一切消费者需求是服务主导逻辑中,最核心的价值主张。

\
\
服务主导逻辑有11项关键性原则

  服务主导逻辑有11项关键性原则,受某些基本观点启发,将来社会产业全是服务产业。产品打包在服务里,所以要研究消费者。全面解决方案提供商,只要抓住客户,就能聚合大量的企业。谁能抓住消费者核心需求,提供其所需服务,谁就能整合产业。操纵性资源是竞争优势的基础来源,即IT部门、算法、大数据等。将来最核心的是开发信息资源、优化组合实体资源的能力,变成企业最关键的战略资产,CIO的地位还会提升。以前是从奴隶到将军。将来是企业的关键神经中枢。第二核心原则,所有经济体都是服务经济体,社会主体和经济主体都可能成为资源整合者。互联网企业,如阿里巴巴、京东、滴滴等,都是草根创业。创业之初没有资源,但当其视野从一个实体空间进入信息空间,并能认知到信息空间的战略价值,掌握这个空间的操纵性资源,整合实体资源。选择的领域政府监管很弱,完全市场化,产业管理基础很弱。比如出租车行业,如果没有滴滴,绝对不会投入信息化。创业型企业都是从边缘化、脆弱性的行业入手,掌握操纵性资源后,实体经济很难与之抗衡,是转型的趋势。

  (四)技术成为驱动社会转型变革的重要力量

  转型过程中技术是核心武器。调查可知技术已经成为转型变革的关键性力量。为什么转型与变革?因为转型针对的是企业对外,面向市场、消费者、竞争对手、政府的政策和最新技术的发展,引发社会格局的变化,暗流涌动。企业定位必须有变。内部要变,内部变叫变革,对外叫转型、对内叫变革。

  结合企业转型案例,转型过程总结为以下:

\

  首先,领导人要有战略视野。比如算土石方、做预算的人员,能解决造价员的工作,但现在要呈现整个行业的数字。传统房地产行业比较衰弱,必须要转型。第一,领导人在转型中要找到机遇和空间,把新的成长空间作为战略地图,寻找新兴行业作为业务发展的增长点。第二,进行战略修正。原来华为手机每年3000多万是低端,但做战略拓展必须走高端。第三,战略转型时是做加法还是减法。很多企业一般先做减法。痛苦在被减的那批人会强烈反抗。

  企业要做战略修正。如广联达,除了本公司,还成立控股公司、参股公司,在其战略版图内,有些图形技术,这些很快进入成熟市场,成立合伙人制,同意其入股,调动员工创业的积极性,把自己当做创新的主体。再配备管理体系,分解成小团队,又称小型特种部队,充分激发员工,把有企业家精神的人变成企业家,激发其快速成长,然后企业回购或称内部上市。对于不确定但有前景的技术,采用参股的方式,到社会融资或独立成立企业,多种形式。用其先尝试,如果失败,人才还可回归;如果效果好,通过参股的方式再控股、回购,树立企业家精神。审计资产时,留下有用的旧资产、旧品牌。

  腾讯市值亚洲最大。其通过开放式创新,把线上、线下资源适度分享给创业者,准备用10年再造一个腾讯。少量参股优秀企业,为小企业提供流量、客户、品牌,帮助培训、辅导,支持这些企业,相当于打造一个大生态。其线上工人有500多万,看不到的领域,年轻创业者可以帮它看到。这是最关键的环节。再一个是战略执行,用什么样的人和激励机制。其中有一个能力重构的过程,深层结构要重组,人能力要解构,能力也要重构,这是转型中的关键。

  二、转型变革案例--华为手机为例

  对于华为,从2003年就开始做手机,当时很小的两个字“华为”在电池背面,完全是低端产品。在这个过程中,经历打破旧平衡,通过变革建立新平衡的过程,经历了深层结构解体的痛苦。

  (一)如何打破旧平衡

  1.市场

  华为转型,战略领导人的眼光很重要,为什么要进入手机市场?运营商市场1000亿美元,华为占30%。全世界产业一扫描,手机市场4千亿美元。假如华为做到20%,延续发展,前途不可限量。不进入新的产业会死,因此华为必须要进入新的巨大空间市场。华为的下一步是车载、平板,五到六千亿美元,它一定会全力进去,从小跳板跳到更大的跳板,甚至是正在浮起的跳板,企业在不断的跳板中才能持久的活下去。为了解决手机产业下降的问题,华为2012年确立“云管端”,“端”是一个新的增长领域。

  2.战略

  企业转型首先要对战略性市场格局有清晰的认识,如何从上百亿跳到上千亿,从一千亿跳到几千亿发现市场。在“云管端”过程当中,要想办法,原来做2B,现在必须要做2C。

  3.产品定位

  在过去,华为的产品品质低,没有品牌,必须从这个地方发力,运营商这块已经在走下坡路,必须要往上走,企业才有可能提振。华为现在必须要有自己的品牌,原来华为员工都不喜欢自己的产品,现在必须要全世界高端人士都青睐。基于现状,要有优秀的人才来领军。华为用人有个特征,一定是过去有成功经验的人,所以任正非任命余承东。从旧平衡变革,首先要破冰,改变旧有的深层结构,余承东果断取消为欧洲运营商做手机的业务,最后只剩一家,所以做减法是转型当中最痛苦的事情。

  4.渠道

  对于华为手机到底是线上还是线下,争论也特别激烈。虽然主要用的是线下渠道,但有很多反对意见,任正非说,“战略意见就是战略储备,不同的观点并存,今天你的想法没有采用说不定哪天就能用上”。有时妄议是有价值的,没准就把真理解释出来了。

  5.定位

  华为坚定做高端,首先要做减法,再做消费者调查。那时候消费者对于华为手机的推荐率只有百分之二点几,没有口碑传播,很难做出品牌。只能持续跟踪消费者,与小米不同,华为始终认为自己是技术型公司,在2003年就开始投资海思芯片,有技术的深度,重视技术创新,这是华为转型成功非常重要的基础。

  6.技术

  在早期,华为做海思芯片,设计上华为是工程师思想,产品设计不好看,而且追求高销量、低利润。

  7.用人

  用人时要打破,在转型和变革过程一定有很多的不确定性、痛苦和疑虑。余承东不光是拼命三郎,而且他敢说“大话”,现在看来转型当中还真得有说“大话”的人。像小船在大海上漂泊时,不知道前途在哪时,一定有人有坚定信念,要做世界一流产品,不追求短期成功,要追求长远发展。当时他的“大话”在华为引起相当多的反感,华为人比较低调,但这时一把手的价值就显现出来了。任正非始终不说话,包容他、支持他。所以在转型中,要有战略眼光和高调、喜欢跟媒体沟通的人,这是一个有效的途径。

  在转型期,取消运营商业务,销量下来了,承受不了这个痛苦,就不能真正的蜕变。当时跌到谷底,但又慢慢成长。

  (二)变革期

  1.充分利用已有的互补性资产

  在变革期,大企业的优势是有很多互补性资产。企业创新不能什么都是新的,要有新技术,但管理体系、信息化、渠道、品牌一定是旧的。创新成果的成功一定是“老少”配。可能“少”占10%或8%,但其它旧有资产重复使用。所以大企业做激进式创新有独到的优势,即互补性资产。比如华为跟IBM学的ITD,余承东连锅照搬,把以前的好东西迁移到创新事业部里,同时加入一些新的元素。

  2.建立新的互补性资产

  在这个过程中,传统互补性资产中可以重用的资产可能会长出新资产。因为当时小米特别火,华为好多人建议主要发展线上,但余承东坚决表示,利用已有的渠道做线下。两个观点争执不下,双轨并行。荣耀做原有资产,做线下,还有一个做线上,满足年轻消费者,以成功为准。2015年线上资产被并到线下资产,做新产品时不是所有的都要新,只是产品新,其它旧资产继续用。

  这两个人,一个是长期发展、活下来、低调、包容灰色;一个是短期发展,关注细节、高调、追求完美、偏执,一定要把事做成,对标世界一流。

  (三)新平衡期

  1.战略

  华为在新平衡期的战略是专注做手机,成为世界第一,不希望热闹一阵子,不追求短期利益,坚持做精品、高端路线。当时精品路线受到很多质疑,合作的供应商压力很大,华为变成了合作伙伴制,和供应商一起成长。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把全部精力放在线下,有起色后发展线上。

  在新平衡期,芯片待机时间短、发热,虽然产品不行,但芯片在持续的完善。后来华为做手机芯片的研发团队有四千多人,为提升品牌,用了很多市场噱头,整合全球高端资源。比如把BMW设计总监、苹果的美学总监、莱卡、施华洛世奇的理念整合在一个产品上,让高端品牌提升其自身的价值。美学是有专业的,不让领导决定,一定要让懂艺术、设计的人决定。在这个过程中,通过整合全球资源,加上自主的技术,硬件是可以赚钱的,使产品整个设计体系发生了很大改变。当时考虑给华为换个新名字,但相关审阅人认为,华为有特质,坚忍、奋斗精神的内是延承,所以最好的名字还是华为。在转型从2B到2C过程中,延用品牌,品牌影响力提升,标志转型的成功。

  2.定位

  产品定位是苹果、三星,而非小米。

  3.用人

  从各个跨国公司招聘顶级的开发研发人员,高端人才聚合。在组织结构、供应链体系、产品组合中,能力就重构了。在转型期,余承东主要工作是组合人才和全球资源,不断地重构产品定位和价值。在这个过程当中,建立新的平衡,从工程师到设计师,美是专业的,让设计师决定。在技术上,早期投入的技术对转型是有价值的,虽然当时没有产生真正的市场价值。通过整合人才、国际体育活动来提升品牌知名度。

  打破旧平衡,华为做双轮驱动--产品体系、市场体系。在已有的体系当中,先做技术研发,到第二个阶段,重点完善设计。早前的渠道都是线下,到转型期再尝试线上。新产品构建时,过去品牌不会做2C的品牌,现在把资源放在2C平台上,然后整合线下渠道,再优化。企业转型就像骑自行车,在这里攻克一个难关,明天再在另一个地方攻克,华为用时间不断探索,在新的领域发力组合,转型成功。

  任正非说到,科学家创新,关注技术,怎么想就怎么想,不能左右应用。技术要投入使用,什么时候投入使用,靠另一个轮子,各司其职,不要期待。技术轮子和营销的轮子要双轮发展,再整合,就是双轮战略。通过五年的转型,过程从铺垫、技术投入长达10年,终迎来产品的增长,今年华为手机品牌知名度增长率增加了18%,效果明显,成为了首次进入榜单的品牌。

  三、战略转型实践

  转型从低端到高端、线下到线上、2B到2C、到产品定位等都要否定,变革时期领导人要有战略耐心、战略激情。有坚强意志、成功经验的人,持续推动转型,绝不气馁,在试错中改善、迭代和优化。从P1到P6,经过不断的试错、迭代,在平衡期组合最新的资源重构,进入新的增长长线。市场的低潮期是转型的时候,不能错过寒冬的好机会,要趁企业年轻、能赚钱的时候转型,时机和窗口的把握非常重要。一定要找获得转型红利的市场,在市场当中,会发现颠覆性技术,比如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大多数人对新技术都处于迷茫的状态,所有的人搞不清楚的时候,就有机会空间。很多产品服务只是雏形,这时要接纳颠覆性创新、应用创新、平台创新、产品到系统,逐渐迭代、叠加。抓住时间窗口,要战略先知。

  在战略转型中,CIO在企业中地位很重要。从奴隶到将军,推动技术的过程是推动组织变革的过程,在变革过程中所有要素都要变,所以CIO开始是技术主导,后面是战略主导和人事高手。首先,说服CEO,换位思考,关注CEO思想动向,用他的东西去讲你的技术故事,这个过程是痛苦的。CIO重要的是要有建立同盟的能力,把有可能成为障碍的人变成同盟者,我帮助你成功,我就成功了,换位思考非常重要。在变革当中,画饼的能力很重要,像余承东一样,对未来充满激情,去影响那些保守的人。

  企业发展是一个演化的过程,传统的业务跨界到新兴的业务,有些能力是可以重用的,有些东西是要新增的。既不要成为先烈也不要成为后置者,领导的艺术反映在对新业务和已有业务的组合度的把握。谢谢大家!

下载文件

相关资讯

CIO必须寻找的3个答案,传统企业转型小船如何不翻?

2018-07-10

【必读】李培根院士为企业家解读新工业革命与...

2017-09-26

企业转型—— 互联网+时代传统行业如何系统转...

2017-08-07

网贷企业进退之间应合规为上 行业转型错综复杂

2017-0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