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谈嘉宾 | 中国银行总行
交易银行部副总经理 王小丽
主持人 | CIO时代联合创始人兼COO
新基建创新研究院秘书长 刘晶
近年来,在应对疫情影响的过程中,银行业对于金融科技的应用价值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其数字化转型不断加速推进。国有大型银行科技投入持续增长,且传统金融机构在金融科技战略定位上正在从“科技赋能”逐步向“科技引领”转型。
CIO时代、新基建创新研究院年度特别策划——“2022听见数智时代:金融科技自主创新系列访谈”正式启动。邀请金融行业专家参与访谈,共话金融科技创新发展道路上的新策略、新思考、新洞见,以期为产业数字化转型、金融科技创新及应用提供经验借鉴。
刘晶:当前,银行业尤其是国有商业银行数字化转型现状、进展如何?
王小丽:国有商业银行应是所有行业中数字化程度比较高的。中国银行伦敦分行早在1973年已开始引进 IBM34 型电脑主机,1979年中国银行在香港购置引入第一台 IBM3032 大型通用电脑主机并开发成功第一个实时联机系统,这是中国金融史上第一台实现后台系统的服务器。1985年,中国银行发行了中国境内第一张信用卡,之后中国的商业银行就一直在持续进行数字化建设。之前我们称之为电子化、信息化、网络化,不同阶段有不同的技术和应用特征。
经过几十年的建设和发展,从客户多渠道服务、业务处理、内部管理,一直到监管报送等全业务全流程,都融入了数字化建设的手段。而且随着新技术及应用的不断进步和成熟,银行数字化建设也不断深化,持续进行降本增效,提升客户体验,防范各类风险。
当前,我们用数字化转型这个词,本身就表明已进入到了一个新阶段,用三个方面特征来描述一下现状、进展:
一是商业银行金融服务的普惠性,借助数字化手段得到进一步彰显。数字化转型已上升为国家战略,在全社会形成了广泛认同。从金融服务延伸至非金服务,涵盖生产、生活多元金融生态。国有商业银行普遍运用数字化手段对传统金融服务进行流程改造、模式创新和服务升级,以更低成本、更便捷的方式触达千行万企和千家万户。比如,现在几乎所有人都在使用手机银行随时获取金融服务。获取方式非常便捷,操作也很简单。
二是金融领域特别是商业银行IT或数字化建设投资规模不断加大。这些年来,国有商业银行普遍把数字化建设置于战略核心位置,积极适应新要求。数据显示,2021年,国有六大行金融科技投入合计超1000亿元,平均每家一两百亿,同比大涨12.3%左右。
三是随着平台经济的发展,线上经济形态不断丰富和成熟,商业银行经营环境持续变化。客户识别、业务模式、流程、风控手段等所需的业务支撑要素,都在从传统各种载体形式向数字化形式转变,促使商业银行数字化转型向纵深发展。
中国银行在交易银行领域已有非常深入的探索,2018年底其在原贸易金融部基础上整合渠道、产品及服务,组建成立交易银行部,成为首家设立交易银行部的国有大行。
刘晶:近四年来,中国银行交易银行部重点进行了哪些探索?形成了怎样独特的优势?未来有何重点布局和业务发展方向?
王小丽:中国银行作为一家全球化、综合化银行集团,交易银行部成立之初,一定程度上承载了服务畅通国内大循环、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服务国家更高水平对外开放,以实际行动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责任和使命。这四年以来,充分发挥整合效应,强化优势,长补了我们原本的一些短板。
一方面,通过建立健全覆盖海内外机构的交易银行服务网络,实现线上线下一体化运营,深入促成产品的融合,持续推动数字化转型建设,确实取得了积极成效。比如外汇外贸,这是中国银行的传统优势,进一步得到了加强,每年为我国近半数进出口企业、近1/4的贸易进出口业务提供金融服务支持,国际结算、跨境人民币结算、涉外保函、跨境资金池业务始终保持市场份额第一。
推进环球交易银行iGTB战略项目建设,中国银行全新推出了新版企业网上银行、手机银行,在线上线下场景的各种新技术应用不断取得突破并持续深化。围绕客户生命周期,客户一站开户、收付结算、现金管理、票据业务等产品服务持续丰富、流程体验深度优化。针对跨境电商新业态、重大展会以及国际贸易单一窗口等关键场景,推出了一系列组合化、场景化和数字化综合服务方案。
交易银行部整合面向公司客户的各类产品服务之后,形成了很好的综合效应。现在正面向线上生态发展,积极推动“引进来、走出去”双向打通,融入线上生态体系。
一是面向B、G端更为广阔的多层产业互联网平台,通过API等接口形式输入金融服务能力,实现平台连接和融合,更广泛、更深入、更精准地触达客户。
二是通过自建场景平台打通金融服务,建立立体化、多渠道、协同化、一站式企业数字化场景服务平台,赋能企业日常经营和管理。同时,也在不断推动与生态合作伙伴的合作共建,实现共融共赢。这是我们当前正在推动的面向未来的工作。
刘晶:你认为商业银行都需要哪些场景生态平台合作伙伴,以融入线上生态体系,目前中国银行所支持的业务场景主要是什么方向?
王小丽:无场景不金融。所有的金融不会自己发生发展,一定是在某种场景下为客户提供服务。在传统模式下,线下银行网点会开到繁华地段,深入厂矿企业包括一些交易所,把金融服务向生产经营场所延伸。数字经济时代,我们鼓励各行各业包括政府,线上为企业、个人客户提供一站式服务,其中一定需要金融服务者支持。从线下搬到线上,开放银行要去推进,融入线上生态场景。
对于各大商业银行,这不再是一个选项,而是一个必然。比如,原来ERP厂商大量为企业提供财资云日常记账、收付款等服务,必然需要银行与财资云平台形成合作伙伴关系,共同服务终端客户。还有政府采购平台、行业平台以及头部企业建立的供应链平台等,这些都是我们的目标合作伙伴。
作为全球化、综合化的商业银行,开放银行的建设是全方位的,体现在行业、产业、企业全方位的客户,也体现在客户旅程全生命周期各阶段、各环节的金融服务。在不同阶段会根据平台合作伙伴或客户的数字化特征,制定针对性服务方案。
我们正在个人金融开放银行服务模式不断成熟的同时,在持续丰富公司客户开放银行产品及场景方案,提供开放银行接口和运营支持。目前主要的场景:
一是支持对接各行业客户及第三方财资云平台,深入企业ERP场景,已经上线授权协议签约、账户明细查询、电子回单下载、对公转账和对私转账服务API接口,对接财资云平台,支持企业客户通过财务云平台查询银行账户流水、发起金融交易、下载电子回单,实现客户财务和资金管理一体化的诉求;
二是专项产品API嵌出,比如提供“企业无跳转支付”,“中银智管”等产品API,满足各行业客户在支付、资金监管场景的应用。具体产品和场景解决方案,会通过开放银行门户网站发布;
三是自建非金融应用,如“企业e管家”SaaS平台,切入企业日常经营场景—引进来,围绕企业人、财、事等需求,引入人力、办公、薪资、费控、财务、发票等非金融服务,计划今年投产。
以科技创新驱动,推进金融科技变革,中国银行通过金融科技创新与系统升级改造,打造智能化交易银行专属服务平台的实践。
刘晶:对国内其他银行包括国有大行有着怎样的指导或参考意义?有哪些道路是必须要走的?
王小丽:各行目标都是持续提升金融服务能力和客户体验,条条大路通罗马,要说哪条道路是必须要走的,那就是打造一种能力——能够以企业级视角,面向客户成长周期全旅程各阶段金融服务需求制定服务方案并及时有效落地执行的能力。
在智能交易银行建设过程中,中国银行围绕企业全生命周期的交易行为和经营活动,整合渠道、产品和服务,打造了集国内外本外币、线上下、内外部为一体的全新智能环球交易银行(iGTB)平台,全方位提升了中行交易银行服务能力。
这里着重介绍一下交易银行“智、通、集、融”四大能力。“智”指智慧账户服务。从优化营商环境和账户服务出发,重塑对公开户流程和风控模式,“一站开户”对公智慧账户服务,有效压缩了65%的开户开产品的签约时间,支持通过手机银行、微信银行、官方网站和各地政务平台等在线提交开户预约,推出移动智柜上门开户、长三角异地代理开户服务等,有效满足客户一站式服务诉求。
“通”指通畅跨境收付。在原基本收付款服务基础上,中行响应国家加快发展外贸新业态的政策导向,为跨境电商主体打造了综合金融产品“中银跨境e商通”,目前在合作机构数量、交易规模、风险管控等方面都居主要同业领先位置。去年中行作为首批试点银行,为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在客户端打造了延伸的载体CIPS标准收发器,提供汇款付出、收款来账、账务核对功能,具有国际化、集约化、使用灵活、易于扩展等特点。
“集”指集中管理资金。这是交易银行部整合优势进一步发挥出的综合化服务作用。中行已建成支持多时区、多币种、多业务、多渠道的“全球现金管理平台+”综合产品体系,可为客户提供集账户管理、流动性管理、收付款管理、资金监管、跨行现金管理、跨境现金管理、投融资管理、风险管理为一体的综合产品服务。
近期针对国资委所发的央企司库建设要求,我们制定了专项综合服务方案,同时面向医疗、制造新业态等十多个行业,制定了专项服务方案,并且正准备发布“聚沙行动计划”,助力各行业中、小型企业进行财资管理。
“融”指融通境内外资金。围绕上游供应商、下游经销商、跨境供应链融资需求,发布了“中银智链”全新供应链品牌,具备全新交付渠道、全产业链延伸、全产品线协同、全景开放生态等服务特色。同时为不同行业量身制定了供应链综合金融服务方案品牌,如:中银医药链、中银汽车链、中银装备链、中银建筑链等主要行业子链,满足不同行业客户对供应链金融的个性化需求。
这些都是我们通过不断打造交易银行平台、利用IT支持能力所持续推出的面向客户的综合化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