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趋势 洞见未来】康柳:智慧城市和数字政府建设的探索

2021-01-19 15:43:10

来源:CIO时代网

  2021年1月16日,由CIO时代学院、新基建创新研究院主办的“数字趋势,洞见未来”--中国行业数字化转型高峰论坛暨华南CIO年会在广州成功召开。作为中国行业数字化的顶级盛会,本次峰会汇聚了超200位专家和华南地区的优秀CIO参会,在开启2021年之际,纵论趋势,洞察未来,共论数字化转型之道。
 
  深圳市龙华区政务服务数据管理局副局长康柳在本次活动上做主题演讲:智慧城区和数字政府建设的探索。 以下为演讲实录:
 
  大家好。我是第13届政府CIO班的学员。很高兴、很荣幸有机会参加中国行业数字化转型高峰论坛,也就是华南区CIO年会,今天我讲的主题是智慧城区和数字政府建设的探索。
 
  今天参加论坛的大部分人是企业侧从事信息化、数字化转型的CIO专家、学者,我是政府侧负责信息化建设工作的人员,我想从我个人的视角谈一下我在负责政府方面“智慧龙华”建设三年中碰到的一些问题,一些思考、探索和开展的一些工作,在此做一个分享。希望对我们企业界的朋友有所启发和参考。
 
  一共四个方面,先讲一下背景和现状。
 
  “智慧龙华”是2017年开始建设,当时国家层面的背景是习总书记2016年10月提出实施网络强国战略,要求以推行电子政务和建设新型智慧城市等为抓手,推进政府决策科学化、治理社会化和公共服务高效化。区委区政府因此提出建设“智慧龙华”,作为落实习总书记讲话精神,还有实现市委市政府提出对龙华区的战略定位的重要抓手,当时确定了国内一流、国际领先的建设目标,也就是智构龙华,慧领中国。可当时龙华区信息化状况是什么呢?非常之困难,人员少,信息化意识不强,底子薄,基础设施落后,各自为政,信息化管理十分不到位。我是2017年3月9日去龙华区报道,去之前我已经做好了充分的思想准备,要迎接困难和挑战,因为我之前在政府负责过政府行业的信息化建设,知道在政府做信息化建设工作是非常难的,要做好真的不容易。这个思想准备已经非常充分了,但是去了之后,仍然让我大大出乎意料,只有3名技术人员,科级事业编队伍,再加上我,四个人负责智慧龙华建设,承担的是有着300多万人口智慧城区信息化建设,而我们的目标是:国内一流,国际领先。当时全国智慧城市建设的现状是什么?全国智慧城市建设如火如荼开展着,但是建设成效都不突出,大多数智慧城市是采用传统纵向单体架构模式,这种模式在信息化水平不高的政府,在以各司其职管理模式为主的政府,极易造成互联互通难、数据共享难、业务协同难的“三难”问题,还容易造成大量重复建设问题。当时“智慧龙华”已经做了咨询规划,2016年底龙华区邀请了国家知名咨询单位按照国内一流、国际领先的标准,完成2017年到2025年智慧龙华发展规划和总体框架设计方案,发展规划和总体框架给了我们方向性、原则性的指引,但是在落地智慧城市建设的时候我们发现这些规划还是过于高大上,比较空泛,对实际建设起不到很好的指导作用,也给不到我们具体的实施路径。
 
  基于这些情况,龙华区决定采用当时国内许多地方政府都在智慧城市建设中采用的通常做法,就是大型科技公司总包的模式,期望借助大型科技公司的能力优势,帮助我们政府统筹智慧城市一体化、集约化建设,解决政府技术人员、技术能力不足的问题,解决政府开展智慧城市建设时出现的各自为政、重复建设的问题,实现跨部门协同和多业务联动,助力政府内部高效运转,期望助力政府传统工作模式向信息化、数字化工作模式转型,从而提升政府的治理能力、服务能力和指挥决策能力。
 
  但当时承担总包的公司,也就是大型的科技企业常规的做法是采取他们擅长的部分自建,不擅长部分采用生态合作伙伴的方式,大家很清楚这必然会导致各自为政,无法互联互通,也解决不了碎片化和重复建设问题。这些企业是技术型公司,技术能力非常强大,这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对政府业务管理把不准、吃不透,短期调研无法真正理解政府工作的内涵,对于实现政府期望的跨部门协同,多业务联动的高效运转无从谈起。智慧城市是一个复杂的巨系统,总包企业做智慧城市的时候往往采用项目思维建智慧城市,不是站在一个城市的高度去思考和投入建设的。这是当时智慧龙华的背景和现状。
 
  作为具体负责智慧城市建设的职能部门,我们面临的是高目标、高要求与现实情况的巨大反差,压力和挑战是巨大的,我们认真剖析问题,认为打铁还需自身硬。如果自身不强,自己不清楚自己想要什么,不清楚各类技术是什么特点,可以带给政府业务上什么样的帮助,而寄希望拥有强大技术能力的科技公司来强大政府自己,我们认为是不现实的。所以我们认为要依靠自己,边思考边学习、边建设边丰富为主。因此我们决定要直面问题,针对性解决问题,反复论证后,就确定采用全区一体化、横向服务的架构模式,通过一体化统筹规划设计方案和微服务化升级两步走的路径,来全面推进智慧龙华建设。
\
 
  这一张图就是我们自己研究的全区一体化的服务架构图,也向各个科技公司、企业学习了经验。实际上我们走的是政府技术人员自己承担总包职责,总包公司进行协助的模式。
 
  随着龙华区越来越多的智慧应用建成使用、微服务化技术的日渐成熟,及三年来我们在智慧城市建设中的积累和理解的深入,为顺应大连接、高并发、业务应用迭代快的要求,我们现在正按计划从起步阶段的服务架构逐渐向微服务化迈进。对原有技术平台进行微服务化重构,形成和沉淀为业务中台,数据中台、技术中台、AI中台等中台能力,整合跨平台、跨网络多类资源联合,实现智慧龙华国内一流、国际领先的建设目标。
\
  在全区一体化服务架构下,我们又具体细分为五统一原则:统一网络、统一平台、统一数据、统一安全、统一运营,这张图上下两部分的五统一原则是一模一样的文字,但是里面的内容发生了实质性的变化。
\
  这张图的下面是当时发展规划和总体框架里面的五统一建设原则;这张图的上面是我们边建设、边调整、边丰富、边补充、边完善,逐渐形成的五统一原则,这也充分说明了咨询与实践存在一定的距离,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总结提炼和创新。为了更好展现智慧龙华成果,我们提出了一期“七个一”的目标,这些目标现在基本上已经实现了。
\
  经过实践和三年多的努力,逐渐形成具有自己特色的顶层设计,就是全区一体化三层架构,还有集约共享五项原则以及“七个一”的建设目标。
 
  以上是我们针对区委区政府对智慧龙华提出“国内一流、国际领先”建设目标,确定总体建设思路的探索。
 
  下面讲一下保障和举措。为了保障总体思路有效执行和落地,我们通过全方位的机制保障和技术保障这两驾马车推进智慧城市建设。
 
  机制保障方面,首先我们从以下四方面建立健全组织机制保障:一是领导重视,强力统筹。二是建章立制,全面纳管,建立配套规章制度。三是广泛学习、专业把关。四是压实责任,合力攻坚。我要强调的是,信息化组织机制保障的健全非常重要,无论对政府和企业都是重中之重的一环,为什么这样讲?因为信息化讲究一体化的统筹,我作为政府侧负责信息化建设工作的人员,我们部门是政府的一个职能部门,我相信企业也是一样,信息化部门是企业里头的一个部门,信息化要一体化统筹,需要的是统筹能力,还要一体化。没有“一把手”强有力的保障,这件事根本干不成。还有一点,信息化也好、数字化转型也好,涉及到对原有工作模式和机制深层次上的改变,这时候如果没有“一把手”保障和推动,根本无法谈起。因为这些改变会触发一系列的变化,我们会产生新的工作内容、工作模式、工作流程,如果不同步配套规章制度加以固化,会白辛苦一场。所以这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在政府深有同感。
 
  技术保障方面,为了保证“智慧龙华”技术框架体系下众多项目都能按照全区三层架构落地实施、分头建设,我们在统筹审核项目和方案的过程中,按照五统一原则又具体形成了“十五个统一”的标准和要求,夯实技术保障。
\
 
  1、基础设施统一规划和建设。我们一是统一了网络和建设,用OTN环网,实现政务内网、政务外网、政法专网、医疗专网、视频专网等多网合一。二是统一了数据中心机房和节点机房。三是统一业务系统上云。四是统一物联感知接入,不分行业和职能局建设的,全部接入到区里的物联感知平台上来。
 
  2、统一平台能力。这里有九块内容,统一应用支撑平台,统一视频共享平台,统一智能运算能力平台,统一区块链基础平台,统一GIS时空云平台,统一指挥体系,统一门户和身份认证,统一工具服务和统一安全体系。
 
  3、统一数据资源整合和共享应用。其中一部分是统一数据质量治理,提升数据可用性。具体有标准、采集、汇聚、挖掘,还有一数一源统一,这项工作非常重要,因为政府部门繁多,数据源也非常多,系统更多之又多,所以统一数据源非常重要。此外,统一数据服务,为跨部门协同打下基础,汇聚约34亿条业务数据,建成四大主题库、十二大基础库,向各业务系统提供数据共享和服务,探索构建“智慧龙华”数据中台。
 
  基于以上服务架构以及机制和技术双重保障下,我们建成一系列的特色应用。
\
  这是我们统一构建的智慧生态,因为职能业务需要,以职能部门建设为主体,全区共建智慧应用项目。为了能够很好地实现应用系统项目建设,我们又提出应用系统建设原则,作为工作中常用的尺子、标杆的法律法规,我们先要进行结构化,然后数据采集尽量智能化,还有填表、业务流程等都要自动化、流程化。
 
  下面简单介绍几个案例。
\
 
  这是我们为应对疫情,在智慧龙华框架基础上打造的“防疫大脑”。横向全覆盖各职能局,纵向全流程,数据全对接。
\
 
  这张是数据流程图,也是一张展示图,为了便于所有部门较好的理解我们的系统功能,我们把它的业务流程都梳理汇总到展示大屏上,以便更好的推动防疫大脑的应用。
 
  还有其他一些案例就不在此一一介绍了,我们做了很多应用项目,跟其他智慧城市建设项目都差不多,但是每个都做得有自己的特色,就像我们的防疫大脑一样,深度和广度不一样,和业务切合度也不一样。
 
  我今天的演讲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相关资讯

基于智慧城市战略的组织架构设计

2020-11-12

四小龙之后,新一代AI企业如何崛起?

2020-07-28

数字调度成趋势,广哈通信能否军民一手抓?

2020-06-30

钱从哪儿来?价值何在?一文说清关于“新基建...

2020-0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