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移动应用 > 正文

5G没见到6G已经来了 你怎么看?

2018-09-27 11:21:03  来源:中关村在线

摘要:当人们刚刚尝到4G LTE移动网络的甜头,便纷纷惦记起即将来临的5G好处,甚至已开始觊觎更加超前的6G(第六代的移动通信网络)技术了。不过5G大家还都没见到,6G就已经来了吗?
关键词: 6G
  当人们刚刚尝到4G LTE移动网络的甜头,便纷纷惦记起即将来临的5G好处,甚至已开始觊觎更加超前的6G(第六代的移动通信网络)技术了。不过5G大家还都没见到,6G就已经来了吗?
 
\
 
  6G会是什么样?
 
  根据美国第二大宽带服务供应商Charter的说法,他们在测试5G的同时,也展开了“6G”相关测试。不过据Charter公司的描述,其“6G”是一种将有线和无线技术融合的架构升级,是基于其自身强项DOCSIS的双向有线电视宽带网络与移动通信网络间的无缝融合。
 
  这显然和人们常说的蜂窝移动通信技术演进不同,因为Charter的“6G”并不是规划出了一个创新性的无线技术或相关电子设备,而仅是面向移动网络基础架构布局做了进一步的深挖,属于架构层面上的探索。
 
  当然有鉴于6G概念过于超前,全球研究6G的机构对此还各持己见,无法统一。
 
  探索中的6G
 
  那么对于未来的6G移动网络技术,现阶段行业里又有哪些看法呢?虽然关于6G话题仅停留在猜想和探索阶段,但一些6G研究者已开始纷纷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例如,英国布里斯托尔的研究人员就表示,正在开发基于金刚石的氮化镓的微波技术,向6G技术发起探索。
 
  有人将6G视为具有不同类型的自我聚合网络的能力。虽然5G应该能够适应不同类型的网络技术,但到6G时代,其将能够率先聚合它们来满足更为动态的需求。
 
  也有人建议6G将会把地面无线与卫星系统整合到一起,为人们提供真正无处不在的、全球性的移动宽带网络覆盖。
 
  此外,关于6G的技术趋势预测还包括了超密蜂窝网络、可重构硬件、毫米波用户接入、增强型光无线接口、网络VLC、人工智能管理和编排蜂窝网络的融合等等,最终实现为用户提供全面沉浸式移动连网体验。
 
  而目前一个较为官方的回答是,6G将探索并汇集5G所遗漏的相关技术,而由于其出现较晚,因此针对6G的实验以及地位探讨要等到5G的定义、标准确立后再进行更为具体的论证和标准化工作了。届时面向6G的未来应用和技术也会在概念和技术成熟后被整合。
 
  既然6G有望成为新技术的突破者与集大成者,那么它会何时出现呢?在笔者看来,这个时间节点很可能在2030年左右。
 
  自从1982年引入第一代无线电话技术--1G系统(如北欧移动电话使用的1G网络,用模拟信号传输,速率仅为2.4kbps)后,大约每10年就会出现一种新的移动通信技术。
 
  90年代中后期,人们期望从有线电话的束缚中走出来,所以基于数字化的GSM(全球移动通信系统)的移动语音造就了昌盛的2G时代。到了2003年,人们对处理图像、音乐、视频等多样化移动交互有了新的需求,则催生出3G时代。而伴随智能手机的暴增,移动互联网应用的日渐丰富,高清视频、移动网游又开启了4G时代。
 
  到了当下,人们对于AR(增强现实)、VR(虚拟现实)、4K以上的超高清视频以及各种物联网应用则让5G技术备受关注,亦提上标准制定、预演测试的日程。从全球5G标准发展蓝图来看,2020年5G即可全面商用。
 
  不过,5G技术依旧无法完美解决全球化的无缝式移动通信覆盖,因此有理由相信面向“6G”的不断探索,将促使未来10-15年中6G的出现。
 
  6G会带来什么?
 
  鉴于智能家庭、智能建筑和智能城市等概念的快速兴起,当今许多连接的蜂窝设备是机器(IoT)而不是人,所以5G和6G将支持并解决机器到机器通信的更多需求,包括机器人和智能无人机交付和运输系统等等。
 
  此外,推动6G发展的一个因素是软件定义无线电(SDR)和软件定义网络(SDN)的发展趋势。
 
  这意味着未来的6G技术将更容易升级到以云为基础的资源和软件负载,并利用现有的4G和未来的5G设备与基站,得以实现6G部署和应用。
 
  这就减少了以前移动标准的昂贵和“推到重盖(基站等物理基础设施)”的破坏性资源升级浪费。而且也会有利于提升供应商之间的可操作性趋势,同时也能推动技术源代码的民主化和开放性。
 
  结语
 
  在未来的10-15年,用户的需求将会发生巨大变化,而关于6G技术所引发的猜测,以及与之相关演进路线尚不明朗。但可以确信的是,人们将需要并期待拥有更为广阔、更加快速的全球网络覆盖,更大的连接容量,更加智能化以及对于未来互联网服务和应用永续在线的连接需求,而届时的6G网络显然会成为这样的移动通信承载平台。

第三十五届CIO班招生
国际CIO认证培训
首席数据官(CDO)认证培训
责编:pingxiaoli

免责声明:本网站(http://www.ciotimes.com/)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媒体供稿和第三方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
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仅限文字、图片、LOGO、音频、视频、软件、程序等)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请及时通知本站,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