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大数据 > 正文

别总让大数据无辜“躺枪”

2018-03-22 10:13:55  来源:中国信息报

摘要:大数据又“躺枪”了,这次的罪名是“杀熟”。媒体的各种评论比相关报道来得更加势猛。
关键词: 大数据
  大数据又“躺枪”了,这次的罪名是“杀熟”。媒体的各种评论比相关报道来得更加势猛。

  大数据怎么又惹祸了呢?原来是有网友在旅行社网站上长期订房,其价格竟然比其他短期、临时客户还高。其实,这就是商业销售服务中最为典型的“杀熟”行为,不过是借助互联网实现而已。这与大数据何干?不能沾一点电,沾一点网,就都让大数据“背锅”吧?

  什么是大数据?维基百科上说,“大数据是难以用现有的数据库管理工具处理的兼具海量特征和复杂性特征的数据集成”。麦肯锡公司的报告说,“大数据是指大小超出了传统数据库软件工具的抓取、存储、管理和分析能力的数据群”。涂子沛先生在《大数据》一书中说:“大数据是那些大小已经超出了传统意义上的尺度,一般的软件工具难以捕捉、存储、管理和分析的数据。”这些描述,尽管用语不完全相同,但实际上大同小异。其关键词有三:一是电子化生成;二是量大,超出传统数据;三是数据与技术的集成。

  也正因如此,计算机、数字化、互联网陆续出现,已经有些年头,而大数据日新月异却是最近几年的事情,以致有人称2013年是中国的大数据元年。而商家“杀熟”却是一个古老的话题,就是经商者利用熟人的信任而痛下杀手。时至今日,经商的手段变了,但这样的黑心商人却没有绝迹。运用新的经营方式和相应的技术,把熟人区别对待、狠宰一刀,不过是黑心商人手段翻新而已,根本不是大数据惹的祸。

  但是,随着“大数据”这个词汇为越来越多的人所耳熟能详,大数据也一次次背上不该由自己来背的锅。比如,所谓大数据泄密。因为有大数据,所以没有了个人隐私。披露的个人信息不断被泄露,似乎也为这一说法不断增添新的论据。又如,所谓大数据造假。刷单灌水,虚假销售,腾挪票房,等等。其实,泄密和造假也都早已有之。曾几何时,医院有病人的病历,银行有储户的存单,派出所有居民的户籍资料,单位的保密室、档案室里有保密文件和个人档案,总有人掌握并有可能泄露这些秘密。而在连计算机都还没有的年代,数据造假就曾给社会和国家带来巨大危害。沉痛教训,令人难以忘怀。

  大数据是社会生产力水平特别是信息化水平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你用还是不用,数据就在那里,而且越来越多。如同我们不能因为有飞机、火车失事就退回到马车、牛车时代一样,我们也不能因为信息化带来一些问题就重回纸介质、乃至鸡毛信的时代。我们只能与时俱进,在新的起点上不断完善和改进。如同随着技术和管理手段的进步,交通工具的安全系数也越来越高一样,信息化、数字化生产与经营中出现的诸多问题也会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管理的日臻科学而逐步得到解决,从泄露隐私到欺诈造假,其空间也会越来越小。

  我们既不应把线下的问题误认为是线上的弊端,更不应给大数据安上莫须有的罪名;既不应坐视乱象横生而无所作为,也不应错过大数据快速发展的千载良机。因此,一是要有的放矢地完善立法、严格执法,使查处各种源自线下、体现在线上的网络乱象有法可依,并使依法处罚足以产生警示和威慑作用;二是要发展、丰富技术手段,通过先进技术,像摄像头、电子眼一样监控各种网络乱象,使其无所遁形;三是要纠正对大数据的误解和错觉,紧抓机遇,想方设法,深入发掘大数据滚滚洪流中的大价值,使其真正造福于我们的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生活。
第三十五届CIO班招生
国际CIO认证培训
首席数据官(CDO)认证培训
责编:zhangxuefeng

免责声明:本网站(http://www.ciotimes.com/)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媒体供稿和第三方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
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仅限文字、图片、LOGO、音频、视频、软件、程序等)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请及时通知本站,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