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大数据 > 正文

全国高校大数据教育联盟朱启明:高校申报大数据专业不能一哄上 要因地制宜

2016-11-23 15:53:14  来源:CIO时代网

摘要:2016年11月19日至20日,由全国高校大数据教育联盟主办,东北大学、清华大学出版社、电子工业出版社承办的“全国高校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专业教学研讨会”在沈阳东北大学国际学术交流中心顺利召开,来自全国25个省份近80所高校130多人参加了本次研讨会。
关键词: 大数据
  2016年11月19日至20日,由全国高校大数据教育联盟主办,东北大学、清华大学出版社、电子工业出版社承办的“全国高校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专业教学研讨会”在沈阳东北大学国际学术交流中心顺利召开,来自全国25个省份近80所高校130多人参加了本次研讨会。
 
  \
全国高校大数据教育联盟副秘书长 朱启明
 
  会上,全国高校大数据教育联盟副秘书长朱启明谈到,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拥抱大数据,你将进入最好时代;远离大数据,你将进入最坏时代。当前,大数据产业的确很火,企业对大数据人才需求很旺。自2015年以来,我国每年大数据人才缺口高达180万~200万人左右。所以,从趋势来看,互联网+大数据产业在未来3~5年内,仍将处于高速增长阶段。因此,许多高校看到了机会,正在通过不同方式和渠道向教育部申报大数据专业或在本校开设大数据方向,有些高校甚至不惜一切代价,关、停、并、转本校其它专业,把招生名额向大数据方向或专业倾斜;有的学校还开设了与大数据业务相关的研究院或研究机构,开展大数据领域软课题研究等。拥抱大数据,是当前高校教育改革与转型的重要举措之一。
 
  同时,他分析认为,目前,高校大数据人才培养分为两类:一类是培养大数据理论研究型人才,这类学生理论研究水平高,他们很可能是未来的数据分析师或数据科学家;另一类是,大数据基础应用型人才,这类学生IT技术过硬,拥有数据清洗、数据挖掘、数据分析等一技之长,他们很可能是未来的数据工程师或系统架构师;从当前高校大数据人才培养的类型来看,不同高校各有优势。北大、清华、复旦等国内一流高校在大数据理论研究型人才培养方面占有优势;其他本科院校、高职高专院校等在大数据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也占有优势。需要提醒的是,地方院校千万不要盲目地崇拜、模仿北大、清华等一流大学的大数据人才培养模式和培养方法,包括大数据专业知识体系设计、课程设置、大数据专业学时学分分配等等,要结合本校实际情况开展大数据教育、教学工作。据了解,2016年,全国已经有38所高校向教育部申请大数据专业,其中包括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北京邮电大学等185、211类名校,也有不少地方本科与高职高专院校,比如淮南师范学院、黄河科技学院、晋中学院、宿州学院、佛山科学技术学院,成都东软学院等等,从各个高校综合实力来看,他们彼此差别很大,但这并不影响高校申请大数据专业的信心和热情。
 
  市场越热,我们越要冷静。他在分析中认为,当前,高校申报大数据专业不能一哄上,要因地制宜。大数据人才教育与培养工作要与“产、学、研、用”相结合,各个高校在大数据人才培养方面需要坚持“总体规划、分布实施、重点突破、企业驱动”的战略原则,要树立高校大数据人才培养科学价值观,要与本地大数据人才市场紧密结合,要开设和发展有特色的、有差异化的大数据专业,让学生学以致用,学有所用,解决学生就业问题。云南省的高校可以考虑申办“旅游大数据专业”,结合当地旅游企业及市场大数据,对搞活当地旅游经济很有帮助;东北地区的高校可以考虑申办“制造业大数据专业”,梳理本地区工业企业数据,对盘活东北老工业基地的经济发展有极大的帮助;广东省的部分高校可以考虑申办“医疗健康大数据专业”,广东省的医疗健康信息化工作走在全国前列,结合本地医疗信息化工作的先天优势,搭建医疗健康大数据服务平台,可以实现数据医疗,精准医疗,造福当地百姓;山西省的高校可以考虑申办“煤炭大数据专业”,山西是煤炭大省,煤炭企业数据相对集中,建设以煤炭数据资源为核心的服务平台,可以很好地提升当地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对煤灰企业转型也有很大帮助;山东省的高校可以考虑申办“教育大数据专业”,山东是孔孟之乡,尊师重教,传统文化教育资源丰富,当地高校从事大数据教育和服务具有先天优势,......。
 
  最后,他强调,大数据人才培养与就业要同时兼顾。未来,各地高校大数据人才培养首先要考虑为本地企业服务,为本地产业服务,然后再考虑如何向全国和全球市场输出大数据人才。只有这样,我国高校大数据教育教学工作才能稳步推进,才能真正发挥大数据人才价值!

第三十五届CIO班招生
国际CIO认证培训
首席数据官(CDO)认证培训
责编:pingxiaoli

免责声明:本网站(http://www.ciotimes.com/)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媒体供稿和第三方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
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仅限文字、图片、LOGO、音频、视频、软件、程序等)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请及时通知本站,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