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人工智能 > 正文

着眼未来,打造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高地

2019-04-29 15:49:22  来源:区块链见闻

摘要:人工智能是引领未来的战略性技术,加快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是顺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趋势、赢得发展主动权的优先战略选择。
关键词: 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是引领未来的战略性技术,加快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是顺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趋势、赢得发展主动权的优先战略选择。近日,我市出台《关于加快推进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简称《实施意见》)和《合肥市加快推进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若干政策》(简称《若干政策》)。
 
  《实施意见》提出,到2020年,我市将初步形成国内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集群,核心产业规模超过100亿元,带动相关产业规模达到700亿元;到2025年,人工智能总体技术与产业发展水平全国领先,局部领域达世界先进水平;到2030年,成为国内外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高地。
 
  人工智能已布局全产业链
 
  自2013年启动建设“中国声谷”以来,我市获批了全国首家定位语音和人工智能领域的国家级产业基地,现已初步形成人工智能全产业链布局,位列赛迪顾问“2018年中国人工智能城市十五强榜单”第五位。
 
  目前,我市人工智能产业以类脑智能、量子信息及智能语音等一批国内外领先技术和重大平台为引领,目前拥有人工智能核心企业69家,带动全产业链产值达460亿元。
 
  同时,在数据、算法、芯片等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核心支撑上拥有良好的基础,在家电、汽车、机器人等领域拥有广阔应用场景,有望打造国内乃至全球语音及人工智能产业“先行区”,进入国家产业发展战略布局,成为产业发展领跑者。
 
  据了解,为全面贯彻国家、省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各项政策导向和要求,对标全省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核心区”定位,打造国内外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高地,我市出台了《实施意见》,明确了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目标、方向和路径;《若干政策》更通过精准有力的扶持条款,来解决人工智能产业发展中源头创新、场景化应用、项目落地等核心问题。
 
  全力打造人工智能发展高地
 
  《实施意见》分为发展目标、构建创新体系、打造产业体系、拓展应用场景、优化产业布局、完善保障措施6个部分。
 
  到2020年,我市将初步形成国内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集群,核心产业规模超过100亿元,带动相关产业规模达到700亿元;到2025年,人工智能总体技术与产业发展水平全国领先,局部领域达世界先进水平;到2030年,成为国内外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高地。
 
  聚焦发展目标,我市计划构建“布局前沿技术研究、突破关键共性技术、强化创新平台建设”三位一体的创新体系。同时,发展核心产业、做强重点产业、培育智能企业,主要构建“3+5”的产业体系。核心产业包括智能芯片、智能传感器、智能软件等三项。重点产业包括智能语音、智能机器人、智能汽车、智能终端、智能家居等五项。
 
  人工智能和产业紧密结合,应用场景将不断拓展,“人工智能+”将在先进制造、现代农业、金融商贸、教育和医疗康养等10个领域开展示范应用。《实施意见》还提出,根据各县(市)区、开发区条件和特点,进行有侧重的系统布局,通过重大项目牵引,试点示范带动,引导特色化发展,形成“一核引领,多极联动”的产业布局。
 
  支持政策为产业发展“添翼”
 
  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步入“快车道”,政策保驾护航尤为重要。《若干政策》提出,择优支持重大关键共性技术研发及产业化项目建设,每年根据项目产品研发、试制、检测和研发人员费用的30%,最高给予3000万元的奖励。
 
  项目奖励“真金白银”,平台建设迎来发展良机。据了解,我市将择优支持重大平台建设,分为新建奖励和运营奖励两个方面。其中,新建奖励按照实际研发设备购置等费用的10%,最高给予1000万元奖励;运营奖励按照提供第三方服务收入的30%,每年最高给予300万元奖励。
 
  《若干政策》还对引进龙头企业和开发应用场景进行支持。对人工智能领域国内外行业龙头企业在肥新设立研发中心或成立(子)公司,择优给予一次性200万元落户奖励。推动政府数据向社会开放和应用推广、鼓励企业开展“人工智能+应用场景”的试点示范等具体条款,每年择优对购置金额超300万元以上的示范项目投资主体给予一次性50万元的奖励。
 
  更多的支撑体系也建立起来。我市不仅支持企业、高校和院所组建人工智能领域的产业(技术)联盟、行业协会,还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强化产业载体建设。值得一提的是,我市提出支持人工智能企业融资,落实人工智能小微企业贷款贴息及担保费补贴,以及设立总规模50亿元的智能语音及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基金。

第三十五届CIO班招生
国际CIO认证培训
首席数据官(CDO)认证培训
责编:kongwen

免责声明:本网站(http://www.ciotimes.com/)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媒体供稿和第三方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
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仅限文字、图片、LOGO、音频、视频、软件、程序等)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请及时通知本站,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