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数字政府 > 正文

【精彩回顾】朱志祥:陕西省电子政务公共平台与服务运营

2015-06-15 11:25:45  来源:CIO时代网

摘要:本次活动以“电子政务云服务采购与评价”为主题,来自政府部门的领导、各地方政府信息化负责人、信息中心主任、特邀CIO嘉宾、知名媒体等众多嘉宾参与此次盛会。
关键词: 电子政务 陕西省

    2015年6月14日,“第九届中国电子政务高峰论坛”在北京大学英杰交流中心阳光大厅隆重举行!本次活动以“电子政务云服务采购与评价”为主题,来自政府部门的领导、各地方政府信息化负责人、信息中心主任、特邀CIO嘉宾、知名媒体等众多嘉宾参与此次盛会。本次活动由北京大学信息化与信息管理研究中心与中国新一代IT产业推进联盟主办,北大CIO班教务办公室、北达软和政府采购信息报协办,CIO时代网与锐捷网络承办。


    陕西省信息化工程研究院院长朱志祥先生在下午的论坛上首先为大家分享了题为“陕西省电子政务公共平台与服务运营”的主题报告,以下为报告实录:

\

    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大家下午好!我是陕西省信息化工程研究院院长朱志祥。我演讲的题目是“陕西省电子政务公共平台与服务运营”。陕西不仅在省级建立了电子政务云平台,同时在地市级也建立了,所以我们分省市两级。2009年正式启动,到目前为止运行了三年半。平台建成以后我们的主要业务工作是把注意力转移到服务体系和服务运营建设上来,所以我今天跟大家分享的题目是公共平台与服务运营。我的演讲共分四个方面。


    第一个方面,电子政务服务社会化。首先看一下当前所面临的问题。我们会在很多场合听到很多专家梳理电子政务存在的问题。我从两个角度梳理,一个是政务角度、一个是产业角度。采购云服务必须涉及到产业,如果没有产业的支撑,那么政府采购云服务实际上是不可能的。从政务的角度看,存在这样几个问题:一是建设的不可识别性。我们经常会给决策领导汇报一些新事物,决策领导不能识别。我们会把执行层技术层面拿给决策领导,决策领导很难识别。二是在管理层缺乏控制。一些项目主管、项目主管的处长,在项目立项时无法预估项目达成的效果,所以存在很多不确定性。三是在实施层面缺乏依据。虽然有标准规范,但是其中存在衔接与冲突问题,这样的情况下会出现重复建设严重、建设绩效低下、缺乏成效发展机制。从产业角度讲,如果没有一个很好的产业基础,是无法开展云服务的采购。第一个问题就是分工不充分。大家都从事IT产业的,我们IT产业有时候和传统的建筑产业有很大的差距,规制不健全、产业链比较混乱、商业模式单一、竞争过渡、服务体系不成熟。基于我们对电子政务从政务角度和产业角度的分析,我们认为电子政务要走一条持续发展的道路必须要走服务的社会化。这就是要讲的第二个,电子政务服务社会化。电子政务服务社会化是将分散的小规模、自给自足转化为规模化社会服务的过程。电子政务服务社会化包括三个相互联系的方面,电子政务基础设施使用的社会化,电子政务基础设施从部门或机构分散使用变为各部门和机构共同使用。电子政务服务从一系列的部门行动变为一系列的社会行动。


    讲到服务的社会化一定会讲到社会分工。如果把这块推向了社会那么社会的组织机构和企业一定要讲求效率。要适应电子政务社会化服务这种新的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就必须消灭基础设施和信息资源的部门所有制一建立IT基础设施和信息资源的共享机制。要对电子政务建设中涉及的规划、设计、管理、实施、服务、运维、运营、评价等多个方面进行社会化分工,使其成为现代信息服务产业链的不同环节,形成新的产业形态。


    举个例子,从这张图表上看到,常规的模式有这几种。建机房、购买硬件、购买系统软件、开发应用软件、基础运维,这几种都表现。但是它会变化。从电子政务不同建设模式的演进可以看出电子政务和现代信息服务产业化此消彼涨大趋势。第二个模式就是不用建机房。第三个模式是不用建机房、不用购买硬件。第四个模式只需要开发应用软件,第五个模式就是只需要购买服务。与电子政务建设过程不断减少的建设内容相对应,减掉的这部分通过社会化和专业化分工转移到信息服务业。电子政务建设创新模式为信息服务产业发展提供了越来越大的空间,专业的事情要由专业的机构来做。


    通过我们对服务化、社会服务和社会分工的理解,电子政务发展模式面临着重大变革,梳理一下有几个方面:


    一是项目管理模式变革。以前是一套完整的流程和制度,通过购买第三方服务,项目管理模式由基本建设管理转向服务监管。预算与投资制度变革,由一次性投资改为逐年支付服务费;三是建设模式的变革,工程建设转向服务建设;四是资产管理变革,传统的有型资产管理转向无形的服务管理;五是商业模式的创新,按需采购、按量计费。还有就是驱动方式的变化,政府部门从技术驱动转向需求驱动;IT从工程驱动转向服务驱动。转向购买服务以后就不一样了,不再做工程建设,也不再做硬件设备,完全转成服务建设,主要注重用户体验。职能转型,原有的部门信息中心的职能从技术支撑和保障机构转向为专注于需求分析、业务流程、业务监管、服务考评的职能部门。以前信息中心是个什么部门?保障部门、支撑部门,最多到综合部门。这是第一个方面,电子政务服务社会化。


    第二个方面,基于公共平台的信息化服务体系框架。为什么讲框架?因为展开了,时间太多。时间上也不允许。信息化服务体系涉及到四大要素:第一个要素是顶层设计。其实顶层设计没有多么深奥和神秘,只要把我们遇到的主要问题梳理清楚,有了应对之策,就能达到顶层设计的要求。比如说在服务体系建设过程当中,我们业务应用与承载平台可分离。第二是标准规范,我们为自己建立标准规范、制定基本原则,这个原则要有补充性、衔接性、选择性和创新性。所谓补充性,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有,国家标准没有衔接上的我们把它衔接上。还有选择性,有时候标准不是少而是多了,我们为了一个区域内系统内互联互通我们要有选择性。最后一个是创新性。还有公共平台。基于这个公共平台把第三方服务给组织起来,就是服务运营。


    服务的模式。我们讲了公共平台。公共平台是由政府统一搭建的,提供IT的基础设施服务,在平台上我们会通过市场化的方式组织第三方的IT服务提供机构,基于平台开展服务。有时候和我们简单的想象中服务的采购还有差别。我们这种服务,基于公共平台的服务是我们事先要有一系列的规划和设计,提出服务的要求和约束条件。我们的服务模式是平台+服务+终端(智能终端、台式机、便携机)。


    构建服务体系的基本原则。当然构建服务体系有很多种原则,我们认为以下这三条是比较重要的:


    第一个原则,业务应用与承载平台可分离。这是建设公共平台的原则。做服务不一样,我们把横向的一层层切开,平台是相对独立的,业务应用,众多的IT服务企业可以共同参与。


    第二个原则,数据资源与业务应用可分离。实际上我们在几年前提出这个原则时,很多的IT企业不理解。如果说没有这样一个原则,我们随后的服务、服务商的替换、服务的宗旨、服务的退出以及引进多家服务商都会存在问题,存在数据与资源的垄断。想象一下,我们是购买云服务,一个云服务的合同周期3到5年,那么3到5年以后怎么办?服务的好还可以继续服务,如果服务的不好怎么办?这就涉及到数据的迁移和交割。这件事情不能说发生了再考虑,因为这样的话就为时已晚,所以要制定出相应的对策。左翼要引入适度竞争机制,允许多个服务提供商参与一项政府服务,实现数据资源与业务应用弱耦合。二是数据安全保护要求,满足非交换型数据共享需求。三是满足服务提供商的变更时数据切换要求。


    第三个原则,分析挖掘与数据资源可分离。在实践中我们碰到最大的问题是数据。要从部门拿数据非常难。怎么办呢?我们就要分析挖掘与数据资源可分离,这样的话至少在现阶段是可以适应数据的部门所有制问题。比如说人口数据库,上面有将近四千万人口的记录,我们做数据分析的时候就有几种方式,最简单方式是你把数据库给我份,我就可以做数据挖掘。实际上这点基本上是行不通的。这是信息化服务体系的三个基本原则。


    第三个方面,基于公共平台的服务运营。


    服务运营框架:服务设计、服务资源准备、服务实施。服务的设计要有专门的机构做服务设计,不能由IT的服务提供商来做服务设计。根据服务需求,从公共平台服务使用部门的角度,设计满足需求的服务产品。通过梳理部门的需求,要对我们未来可能要承载的服务进行设计,这是由服务设计机构承担的。服务管理机构,根据服务设计要求,从公共平台服务管理者的角度,设计满足政务部门应用部署应具备的各类资源及技术实施方案。必须要经过一系列的审核。服务的实施。这是由服务机构来提供。


    服务设计。要进行服务设计,服务设计从大的方面梳理有八大类:基础设施服务设计、信息资源服务设计、应用功能服务设计个支撑软件服务设计、服务实施设计、信息安全服务设计、应用部署服务设计、运行保障服务设计。这些是一级,以下还可以有二级、三级、四级,但是我们要统筹考虑本区域内的需求进行设计。


    服务管理架构。这里有服务的监管机构、管理机构、提供机构、设计机构。可能有的朋友会问,这里既有服务监管机构又有服务管理机构,这是什么意思?实际上,服务的管理机构它也是一个第三方的服务,它自己是否合规运维、管理的恰当,我们要有服务的监管机构。服务的监管机构对其是否合规运营监管,这里涉及到服务的诚信、备案、服务绩效考核、服务计量、服务监控、服务考核、服务问题反馈等。从管理上要有一个明确的体系架构,但是并不是说明确了,就能够都实施了。我们也只能在一些比较关键的环节或者是比较急迫的环节去实施。


    服务的实施架构。这里涉及到服务的设计、服务产品、服务提供、服务使用,包括服务的实施人员、实施工具、实施技术,还有涉及到服务实施的规范和第三方签订的服务实施的合约。


    服务的保障机构。涉及到服务运行的级别、故障处理等等。和传统的运维有很多相似之处,但是又有很多的不同。一个平台在为一些部门提供服务,如果部门提出了问题怎么解决呢?现在的问题是,有时候我们根本搞不清楚问题在哪。所以要有一套服务保障监测体系,知道问题出在哪、出的是什么问题。


    服务安全架构。服务的安全架构,这里写的比较多。最关键的是什么呢?一是安全责任主体;二是安全边界。如果不明确这一点,那我们开展服务以后会遇到很多问题。这里涉及到基础设施安全等等,不同的安全由不同的主体承担。安全管理包括省级安全审计中心、省级安全管理中心、市级安全管理中心、县级安全事件采集等等。


    服务运营总体架构。这里我们可以看到横向是平台、运营商等等。平台上刚上了两个云服务,需不需要那么多管理,这些是随着服务而定的。


    第四个方面,陕西的初步实践。这个工作已经做了三四年了,工作难度比较大。标志性的工作就是试用陕西省党政部门购买云计算信息技术服务实施办法。这个方面要由财政部门认可,否则的话无法实施。这里我把这个办法做一个介绍。


    服务分类,共分为四类。为什么要分类?根据服务受益对象、购买主体、服用支付主体的差异来确定的。第一类服务是平台基础性和保障性服务。主机、存储、网络、安全运维。这是第一类。第二类服务:平台支撑性服务。比如说中间件等等。第三类服务:平台公共性业务服务。比如OA等等。很多部门都可以去用的。第四类服务:专属性业务服务。有了分类,就有服务内容和标准。服务内容,服务提供商要提供版权合法、功能满足用户业务需求的服务产品供用户使用,并根据用户要求负责服务产品的安装部署、培训和技术咨询等服务。服务提供商按照用户要求可提供7×24小时或5×8小时远程支撑服务或现场运行维护和安全保障服务。服务产品应包括目录、内容、标准、评价标志等。服务产品的改版、更新、升级和维护服务。其他服务标准及规范。


    服务采购。购买主体,第一类服务的购买主体一般为信息化主管部门;其余三类服务的购买主体一般为服务对象,其中,协同共享类服务由牵头单位购买。因为有些服务不是涉及到一家,可能会涉及到多家。涉及到多家怎么办?由牵头单位采购。


    采购规定。第一类服务一般由信息化主管部门向财政部门申请政府采购;第二、第三类服务一般由信息化主管部门通过政府采购,统一确定服务内容、标准、价格、计价方式,形成服务采购目录。


    服务产品的安全管理。按照中央网信办关于加强党政部门云计算服务网络安全管理的意见的要求,要求保障运行在公共平台上各自服务产品的安全性。


    服务的终止。这是大家普遍关心的问题。只要是商业服务,一定会有终止问题。我们和第三方签订的服务合同最长是5年政府部门按照数据资源与业务应用可分离的原则,独立承担本部门数据资源管控责任。服务之前我们就要讲清楚,数据资源由你部门负责,不能依赖于服务提供商。我们经常会遇到因为一两个数据接口不能对接而废弃的情况。服务提供商因合同到期或其他原因,需终止部署在公共平台的服务时,需按预案做好服务过渡和服务切换,特别是新老服务提供商做好数据割接和数据审计工作。服务提供商无故终止服务或不按规定流程终止服务的,其安装在省信息化中心的服务产品将无偿提供服务。


    服务提供商的诚信管理。一个平台下引进的第三方服务越来越多,它的服务水平、管理水平也是参差不齐。我们必须要规范第三方服务的服务行为,所以要建立一个诚信的管理体系。我今天的介绍就到这里,谢谢大家!


第三十五届CIO班招生
国际CIO认证培训
首席数据官(CDO)认证培训
责编:tqy

免责声明:本网站(http://www.ciotimes.com/)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媒体供稿和第三方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
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仅限文字、图片、LOGO、音频、视频、软件、程序等)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请及时通知本站,予以删除。